报道丢失在中山路上的厦门青春

文章来源: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发布时间:2021-9-2 15:52:06   点击数:
 

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就像每个城市都会配备一座中山公园。厦门也不例外。

但厦门的中山路,这些年成了游客的天下,本地年轻人的身影正在逐渐消失。

1.

走在中山路步行街,似乎进入了另一种厦门生活。

沿街而设的骑楼建筑,还有四通八达的狭窄街巷,暗示这里依然是厦门老城区。

但街道两旁那些主打游客特产的小店,又清晰无误地把厦门本地人隔绝在外。

很难想象,仅在10年前,这里还是厦门年轻人的主要聚集阵地。

而现在,中山路已经专向游客开放。任何一个厦门本地人,听着喇叭循环叫卖的“正宗闽台特产”,可能都会敬而远之。

△photo|山地情怀竹青

2.

蓝色小屋,当这个名字跳出来的时候,很多厦门年轻人的脑子里会浮现出相应的青春画面。这是一家售卖杂货的精品店,位于十几年前的中山路上。

那时候的中山路,对厦门人有着广泛含义,不只局限于中山路本身,还包括大中路、局口街、镇邦路、定安路、思明西路、思明南路等一大片区域。

通常女生们相约逛街,口头上说着去中山路,但实际上她们更多是在中山路附近穿街过巷,寻找自己喜爱的精品小店。

蓝色小屋,开在大中路和思明西路的交界处。

小静清楚地记得,店铺外墙被刷成蓝色,明亮橱窗摆着抱枕娃娃,走进室内,琳琅满目。“现在没人用琳琅满目这个词了吧?好像大家都说BlingBling,我都老了。”

92年出生的小静,只有想起当年闲逛中山路的日子,才会感慨自己正在老去。而在平时,她很少回忆过去,更乐意活在当下。

就像她不习惯再说“精品店”,因为这三个字已经消失很久,早被淹埋在商业大潮之中。

△photo|宋惜惜

3.

按当时的商业眼光来看,蓝色小屋是一间很不实用的店铺。里面卖的全是小女生梦寐以求,但可能并不是生活必需品的物件,从蝴蝶发卡到彩色发带,从可爱背包到牛皮本本。

这是一家非常厦门的小店,创始人之一June,年轻时当过海员,跑了地球上很多地方,喜欢收集各种奇奇怪怪的小东西。蓝色小屋,算是满足他自己的收集癖。

那是年的事情,《还珠格格》刚刚开播。厦门还没有几家精品店,更没有日式杂货铺,蓝色小屋很快成了厦门年轻人的青春安放之所。

三年后,June离开蓝色小屋,在附近的升平路上,又创立静芬,后者一度成为厦门精品屋时代的高逼格代表。

小静的房间里,至今还留了几件当年在静芬买的小摆件,“那个时候,静芬在我们小女生心里就是高级,只有从静芬买的礼物拿出去送同学,才有面子。”

△photo|白兰地奶茶

4.

在那个年代,静芬的空间设计走的是典型日系性冷淡风,类似如今的无印良品,柔和灯光、原木地板、清新陈列。

这是厦门年轻人从未见到过的精品屋样子,哪怕里面东西的价格并不便宜,其他地方卖十块钱的水杯,在静芬的价格可能就要翻倍。

当然静芬有底气这么做,因为June对于货品有着严格的审美控制。

尽管那不是一个信息完全畅通的年代,不像现在,有铺天盖地的商品可供选择。但多年的海员经历,让June知道怎么去发现更多更美的东西。当别的厦门精品店在为从哪儿找到更多好货发愁,June已经早早盯上了外贸渠道以及工厂定制。

这也是静芬可以站在厦门时尚街头的原因。

但所有的时尚,就是一次次轮回。忘了谁说过的这句话,静芬小店显然也在这样的轮回当中。

就像马云现在认定,打通线下实体店是很重要的未来方向。可在年前后,新兴崛起的淘宝,几乎一夜之间吞没了大量实体店铺。

△photo|彪標

5.

许雨已经很多年没买过《昕薇》杂志了,她甚至不知道这本杂志还存不存在。这是她中学时期最好的时尚读物,陪伴许雨度过在双十中学的一次次考试压力。

跟小静一样,在许雨的记忆里,蓝色小屋和静芬小店,是少女时代的重要组成内容。但作为比小静更早一步跨入青春的许雨,她更怀念中山路上的雅柔和弘业。

“我们那时候逛街是有顺序的,先在好又多门口集合,再穿过安定路和步行街,顺便看看局口街那些服装小店,最后走到思明西路。”许雨说的好又多超市,以前在老虎城旁边,现在已经改成沃尔玛。

思明西路,当时是许雨和姐妹们的逛街重点,尤其开在嘉年华楼下的雅柔和弘业,每周必去。

6.

在许雨的叙述中,10年前中山路一带最好逛的小店,分别是:雅柔,弘业,静芬,蓝色小屋,依莎。

“那时候只有在雅柔可以买到《昕薇》风格的衣服,商场里统统没有。”在没有万达、SM、磐基的年代,厦门的商场更适合中老年人,不在许雨视线范围内。

虽然挂进雅柔的衣服,基本都是无牌女装,也许来自杭州四季青,或者广州十三行,价格比中山路其他服装店更贵。但厦门女生并不介意,“我们只在乎美不美,穿起来有没有《昕薇》杂志说的日韩甜美风。”

美,是每个女生永无止境的追求。因此在逛完雅柔之后,售卖化妆品的弘业,也是少女们的必去场所。

大部分厦门女生拥有人生中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化妆品,往往是在弘业完成的,第一张面膜,第一支口红,第一根眉笔……

许雨的嗅觉至今还记得,每次走进弘业,那股若有似无的特殊香味,“就是现在我们去逛SEPHORA或香港SASA才有的香味。”

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当游客在网上搜寻关于厦门的旅游攻略,准备出门远行的时候。许雨她们也习惯了坐在厦门家里,通过淘宝解决所有的漂亮需求。

7.

弘业是中山路仅剩无几的的少女小店,它的装修看上去已经近乎颓败,入口处的几块木地板翘得有些刺眼,但无人问津,反正光顾的客人寥寥无几,估计老板也懒得去换。

至于曾经风光一时的雅柔,最好的时候,占据过嘉年华底下的整排店面,甚至开遍厦门。但现在,已经很少能在厦门看到雅柔的实体店。

许雨曾经出于好奇,在百度上搜索,发现雅柔已经搬移去天猫,并且往三四五线城市开放了大量的加盟。

毕竟相比实体店,淘宝或天猫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以及更丰富的选择。

当然也不是价格决定一切,在雅柔最当红的时候,依莎走的是另一种精品店方向——这家面向厦门女生的小店,里面藏着各式各样的蕾丝内衣和透明丝袜等女性贴身物品,同时还卖些女生喜欢的小零碎,价格低廉,种类丰富,一度跟雅柔那样开遍厦门。

但最后,依莎只剩下思明北路天虹广场对面的一小家店,门庭冷落。

△photo|xiang

8.

似乎中山路上每家起名叫“XX精品”的小店,这些年逐渐都被起名叫“XX闽台特产”或“XX百年正宗”的店铺所取代,最后中山路慢慢演变成游客一条街。

类似的场景,其实在每个旅游景点都在频繁发生,包括曾厝垵在内。

当年那些文艺青年奔向曾厝垵,满腔热血,想着要开自己最喜欢的咖啡馆,要开自己最喜欢的啤酒屋,要开自己最喜欢的小客栈。

但等到曾厝垵挤满游客之后,这些咖啡馆、啤酒屋、小客栈纷纷被赶了出来,留在那里的,是烧烤一条街。

毕竟在同等条件下的投入产出,一间20平的小店,每平米产出的利润,咖啡馆远远不及烤鱿鱼。

于是烤鱿鱼成了“文艺小渔村”的一大特产。

△photo|彪標

9.

中山路的特产是什么?很少有人说得出来。

事实上,中山路从来没有特产,这里曾经是厦门人的主要生活商圈,大家在这里散步逛街,购物休闲。如果一定要说特产,中山路最好的特产,就是厦门人在这里留下过一段又一段的青春。

只是所有的青春都会过去,就像一间间精品屋的关门倒闭,顺理成章。

这些小店的出现,可能恰逢其时,用来填补那个年代,那些厦门年轻人的青春。

而青春向来是虚妄的,我们拥有时毫不在意,过后想起又百爪挠心。

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凭吊自己的青春,因为所有青春都值得被写成歌,吹进风里,揉进心里,关进眼睛里。

这也是我们做这个选题的原因,以此献给那些丢失在中山路上的厦门青春。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预订紫云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rzcz.com/bytx/10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