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医院检验科曾方银副教授等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医院对肝脏疾病生化检验项目的开展和设置差异很大,未遵循循证实验诊断的原则,迫切需要行业作出指引,进行规范。该研究发表于年4月的《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研究者收集了国内26医院的原始检验申请单,或通过电话、邮件访问,确认其肝脏疾病生化检验项目的设置情况,包括开展的具体项目名称、设置的组合种类、每种组合具体包括的检验项目,并对调查访问获得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研究涉及了不同规模、医院或独立实验室,地域覆盖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结果显示,这26家医院开展的针对肝脏疾病的生化检测项目共24项,另有2家医院将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也纳入了组合项目。医院均以不同组合的方式向临床提供肝脏疾病生化检测项目组合,提供3医院数量最多,达到10家;只提供1医院次之,为8家;也有3家医院提供5种不同的组合。组合包含的项目数变化较大,最小的组合仅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项,最大的组合包括16个项目。13家医院设置了包含9~16个项目的组合。各医院开展的肝脏疾病生化检测项目最普遍的前8项,分别是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AST、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清蛋白(Alb)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医院都存在组合种类较多、组合项目偏多的情况,医院将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载脂蛋白E(ApoE)、血清蛋白电泳(SPE)、AST、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纳入了常规组合。
作者介绍,“美国最大的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QuestDiagnostics)提供的肝脏疾病综合代谢组合仅包含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这8个项目。医院中,最大的组合包括了16个项目,是QuestDiagnostics推荐组合项目数的2倍。26家医院中医院提供的组合设置与QuestDiagnostics完全相同,且只提供1种组合。”
作者指出,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曾不止一次下发过调查检验项目组合项目设置的通知,但“迄今为止并未见到相应的调查报告”。
研究作者认为,医院对肝脏疾病生化检验项目的开展和设置差异很大,未遵循循证实验诊断的原则,迫切需要行业作出指引,进行规范。作者还提到,一些涉及“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统编教材也并未就肝脏疾病生化检验项目的设置给出清晰的指导性意见,因此有必要在后续的教材修订中进一步明确,并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强调和规范。
QuestDiagnostics推荐的肝脏疾病综合代谢组合
一、体液总蛋白(TP)测定
双缩脲法。
蛋白质中两个相邻肽键(-CO-NH-)在碱性溶液与二价铜离子作用产生稳定的紫红色络和物。此反应与双缩脲(两个尿素缩合物H2N-OC-NH-CO-NH2)在碱性溶液与Cu2+作用形成紫红色反应相似。因此将蛋白质与碱性铜反应的方法称为双缩脲法。
血浆总蛋白:随年龄增大有所增高,60岁后则稍有下降。
新生儿:46~70g/L,数月到2岁:51~75g/L,3岁及以上:60~80g/L。
成人:64~83g/L(直立行走)和60~78g/L(卧床)
浓度下降常由白蛋白浓度下降而引起
浓度增高见于慢性炎症等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以及浆细胞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二、体液白蛋白(ALB)测定
染料结合法
阴离子染料溴甲酚绿(BCG)、溴甲酚紫(BCP)能与ALB结合,其最大吸收峰发生转移。BCG与ALB形成的蓝绿色复合物在nm处有吸收峰,BCP与ALB形成的绿色复合物在nm处有吸收峰。而球蛋白基本不结合这些染料。
随年龄有所变化,
0~4天:28~44g/L,4天~14岁:38~54g/L,此后下降
成人:35~52g/L,>60岁为32~46g/L,走动者比卧床者平均高3g/L
医学决定水平:>35g/L时正常,28~34g/L为轻度缺乏,21~27g/L为中度缺乏,<21g/L则严重缺乏,低于28g/L时,会出现组织水肿。
ALB增高仅见于严重失水时,无重要临床意义
低ALB血症见于下述许多疾病情况:
1、白蛋白合成不足:
①严重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如肝硬化、重症肝炎;②蛋白质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ALB受饮食蛋白质摄入量影响,可作为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早期缺乏时不易检出。
2、白蛋白丢失:
①尿中丢失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病等;②胃肠道蛋白质丢失,因黏膜炎症坏死;③皮肤丢失如烧伤及渗出性皮炎等
3、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
①组织损伤如外科手术和创伤,②组织分解增加如感染性炎症疾病等
4、白蛋白的分布异常:门静脉高压时大量ALB从血管内漏入腹腔
5、无白蛋白血症:极少见的遗传性缺陷,血浆ALB含量常低于1g/L
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四、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L-丙酮酸+NADH+H+(LD)→L-乳酸+NAD+
ALT:男性:5~40U/L,女性:5~35U/L(37℃)
AST:8~40U/L(37℃)
ALT是肝损伤的一项很灵敏的指标。急性肝损害时,血清ALT水平可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就急剧升高,且ALT>AST。
DeRitis比值,即AST/ALT之比。急性肝炎时DeRitis比值<1,肝硬化时DeRitis比值≥2,肝癌时DeRitis比值≥3。
重症肝炎时,血中ALT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酶胆分离”现象,
胆道梗阻时,ALT中度升高,梗阻缓解后1~2周即可恢复正常。AST亦可升高。
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
五、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测定温度37℃,健康人群:
男性:11~50U/L,女性:7~32U/L
γ-GT是肝胆疾病检出阳性率最高的酶,主要用于胆汁淤滞及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肝内外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γ-GT均显着升高,其幅度与阻塞程度呈正相关
病毒性和肝硬化患者γ-GT亦可呈中度升高,但不及阻塞性黄疸明显。
γ-GT显着性升高是酒精性肝病的重要特征。
肝癌患者γ-GT活性显着升高,动态观察可监测疗效、判断预后。
γ-GT同工酶分为γ-GT1、γ-GT2、γ-GT3和γ-GT4四种。
六、碱性磷酸酶(ALP)
测定温度37℃:
男性:1~12岁U/L,12~15岁U/L,25岁以上40~U/L
女性:1~12岁U/L,15岁以上40~U/L
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等患者血清ALP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ALP释放进入血液中,引起血清ALP活性增高。
营养不良、严重贫血、重金属中毒等ALP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七、血清胆红素及其组分
重氮盐改良J-G法和胆红素氧化酶法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1、血清总胆红素(STB/TBIL):
新生儿:0~1d为34~μmol/L,1~2d为~μmol/L,3~5d为68~μmol/L
成人:3.4~17.1μmol/L
2、结合胆红素(CB/SDB/DBIL):0~6.8μmol/L
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
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
根据胆红素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
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医院检验科的该研究论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