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中山公园

文章来源: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发布时间:2021-8-22 14:22:27   点击数:
 

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

逛公园成为了很多市民的首选。

一座城,一座园

中山公园,对中国人而言,阅读着它的回忆,就像阅读一部前朝的史诗。尽管政治意味是那么浓烈,仍然有一种无法忽视的城市生活记忆被赋予其间。

中山公园的选址是城市里中心地段,一切围绕着隆重感而展开

梳理中国城市的发展史,会发现,几乎每一座城市有且仅一座中山公园。在世界版图上,中山公园共有75座,是数量最多的同名公园。它的存在本就极具创造性,是城市宜居场所,也是中国史脉留存。当现代意义上的公园则是由近代西方引入中国时,中山公园是最轰轰烈烈的一员,追溯起来,也承载着中国近一个世纪的记忆。

在当时的人看来,纪念孙中山可以通过城池、公园等命名而使“中山”之名永垂不朽。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十分重视城市构造,城墙、官署、庙宇这些具有政治与文化象征意味的建筑群,都是按照权力轻重来分割一个城市的空间。然而中山公园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个准则,也改变了中国城市的营造格局。它的选址是城市里中心地段,交通还得是便利的,一切也围绕着隆重感而展开。

公园周边围绕着中山路繁华的商业街以及幽静的居民区

从最初明确的纪念初衷,到最后变成全国性的空间化建设,中山公园的故事可说得还真不少。在改名和改建的同时,中国大地涌现了大批的中山公园,这场广泛的民间参与建造公园的运动,比明清江南私人造园林的风头更是强劲。当初日军侵略中国,有一个细节是先占领当地的中山公园,在里面建电台,搭神社,如若没办法占领,那干脆就直接将其摧毁。

民国时期的政府和日本人都深知孙中山符号的影响力,透过中山公园从身体上和精神上来影响一座城市的人与生活。如今,褪去社会政治象征的外衣,新时期的中山公园留给后人是那亲密而日常的生活点滴。它的本质就是公共性,它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公共空间。

就像我身边的厦门中山公园,每次路过,都会瞧见那个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门楼,“中山公园”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作为第一座对市民开放的城市公园,它开启的时间是年,周边是中山路繁华的商业街和幽静的居民区。历史事件于此而言,也绝不会寡淡,但其对我而言,却是来厦门后的几段记忆的温存。

绿茵蔽日的榕树下,市民们一起喝茶、嗑瓜子

记得几年前同一个摄影师见面,我们约定的地点竟是中山公园,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大概当初秉承着安全原则和缓解尴尬场面,人来人往的中山公园成了最适合的地点。大哥的小孩每次到厦门做客,我招待他的活动,便是去中山公园逛动物园和游乐园,虽然动物们看着凄惨,游乐设施也并不怎么新,但在这里,我总能轻易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在绿茵蔽日的榕树下,我可以带着他一起喝茶、嗑瓜子;在小河里,泛舟也不是什么难事;路边小贩吆喝叫卖的茯苓糕、冰糖葫芦、水果,我也不会太过于限制,想吃就买。中山公园还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道具,来这里取景作素材,简直就是编辑部源源不断的灵感动力。在冬天路过这里,可以望见每日一如既往的生活热忱,那仅存的时代意象,装下的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所有人的青春和向往好日子的渴望。

游乐设施虽然并不怎么新,却总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在英国,英格兰人的保守和温和让他们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把花园砸烂改建,相反,他们愉快地接受了并保护起来。伦敦的公园孕育了英格兰言论的自由,也让言论自由的推崇让他们对城市公园青睐有加。在中国,中山公园也被人们愉快地接纳了,全面化的城市改造进程也在为中山公园绕路,中山公园成为所在城市的绿肺和居住典范,与它有关的生活和记忆,在用温馨的方式向来访者示好。就如普列维尔的《公园里》诗中所描述:一千年一万年,也难以诉说尽,这瞬间的永恒,你吻了我,我吻了你,在冬日,朦胧的清晨。我们对中山公园的情怀,也是永恒的。

编辑

莎莎

摄影

陈健

排版

JUDI

搜索#云想天境#在以下平台找到我

/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rzcz.com/kfyy/10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