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的护理常规
血浆置换(plasmaexchange,PE)是一种用来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的血液净化的疗法。将患者血液经血泵引出,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血浆和细胞成份,去除致病血浆或选择性地去除血浆中的某些致病因子,然后将细胞成份、净化后血浆及所需补充的置换液输回体内。
意义
1.清除患者体内的各种代谢毒素和致病因子。
2.清除体内中小分子的代谢毒素,还清除了蛋白、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致病物质。
3.补充体内缺乏的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较好的替代了肝脏的某些功能。
一、主要适应症
①风湿免疫性疾病②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③消化系统疾病④血液系统疾病⑤肾脏疾病⑥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⑦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
二、有哪些护理要点?
治疗前
1.建议卧床休息为主,给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根据病情适当限制动物蛋白,盐,水的摄入,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准确记录出入量。
2.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对此治疗的恐惧心理,向患者讲述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使患者消除疑惑。
3.环境准备
清洁整齐,做到一人一次用品。准备好抢救器械,药品以及治疗相关记录单。
4.动、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
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如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电解质,以及生命体征等,查看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尤其是询问有无输血史及过敏史。治疗中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护各项参数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3、及时准确完成相关记录。
4、对治疗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应该如何处理?
一、变态反应及过敏反应
过敏和变态反应系大量输入异体血浆所致,表现为为皮疹、皮肤瘙痒、畏寒、高热,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预防及处理:可在血浆输入前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指导患者注意四肢及躯干有无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有出现上述情况应第一时间告知医务人员,出现上述症状时减慢或停止血泵,停止输入可疑血浆或血浆成份,予以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按休克处理。
二、低钙血症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枸橼酸代谢物碳酸氢盐不能从肾脏排出,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表现:出现口唇与远端肢体皮肤麻木,严重者有肌肉痉挛及心律失常。
预防和治疗措施: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患者主诉,在开始治疗后15~20分钟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20ml(注射时间超过15分钟),每1小时可重复1次。
三、感染
重症感染在大量使用白蛋白置换液进行血浆置换时,导致体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份缺乏。
预防:做好皮肤护理防止继发感染,帮助病人或指导家属行床上擦浴,禁用肥皂水,做好口腔护理。高危患者可适量补充新鲜血浆或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四、出血倾向
血浆置换过程中血小板破坏、抗凝药物过量、或大量使用白蛋白置换液置换血浆导致凝血因子缺乏。
预防措施: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避免管道扭曲滑脱。指导患者身上有瘀血瘀斑,或口腔等其他部位有出血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对于高危患者及短期内多次、大量置换者,必须补充适量新鲜血浆。
五、低血钾
蛋白溶液中不含钾离子,对有低钾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每1个血浆量置换后血钾浓度大约可降低25%,低钾血症偶尔会并发心律紊乱,因此每升白蛋白溶液中加入4mmol的钾将有助于减少此类并发症。
六、血行传播病毒感染
血行传播病毒感染主要与输入血浆有关,患者有感染肝炎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的潜在危险。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必须严格掌握应用血浆置换的指征。对于需要大量血浆置换的患者,注射乙肝病毒疫苗可能对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益。
七、药物同时被清除
常规血液透析技术对蛋白质结合率高的药物影响甚少。但血浆置换理论上能够降低血药浓度,如环磷酰胺、泼尼松、地高辛及万古霉素等。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须监测血药浓度,并作相应的剂量调整。
八、血压降低
预防:上机时选择双连接,引血时从50ml/min开始,缓慢增加至ml/min。
处理:减慢血泵速度,取头低足高位,如无效快注0.9%NS~ml,考虑有效血容量不足时给予一定剂量的血浆。
在血浆置换术中,严密监测、严格操作、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没有科学的措施,常会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降低并发症的负面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撰稿:N1区肾内科林毓毓
审稿陈兰兰
编辑:林宜颖
医院
护理园地
及时掌握护理动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