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12不严重34才需要控制

文章来源: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发布时间:2024/1/29 14:30:31   点击数:
 

尿蛋白的流失量的多少既与肾脏内部免疫炎症反应有关,又与肾小球硬化进展程度有直接关系。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互相加重的。蛋白的流失量是从微量开始,逐渐流失量越来越大,有些刚开始用药,还没有开始深入发挥作用时,尿蛋白也是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

通常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多呈现1+到4+,少量蛋白流失多表现为1+2+,大量蛋白流失多为3+、4+。但由于单纯尿常规检查受一次尿液影响差异较大,如果你这次检查前喝水了,数值会有一定异常,不准确就容易造成对病情的错误估计。

所以很多肾友留言问我,医生,我尿液有泡沫,检查尿蛋白1+严重吗?用吃药吗?

此时还是建议大家进一步做微量白蛋白尿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检查,明确尿液中到底有多少蛋白流失了,而不是凭感觉去猜,尽可能从早期就积极控制更容易好。

对于已经明确诊断慢性肾病的朋友们,肾小球基本上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发展。但受到具体病理类型、原发病基础病、以及免疫炎症的影响,蛋白尿的流失量是有差异的。

但尿蛋白1+2+可以先观察吗?等到3+4+再用药吗?

当然不可以。

检查出尿蛋白1+、2+来,由于肾脏内免疫炎症没有那么活跃,蛋白流失不多,部分没有水肿、低蛋白血症等情况,所以就觉得不严重,想着仅通过管理饮食来控制,其实不可行。

不论是有没有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以及高脂血症,这些肾病综合征的出现,只要有蛋白流失都说明肾小球存在一定硬化发展,为避免肾功能衰竭的进程,都需要及时用药针对受损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进行恢复,而不是单纯盯着尿蛋白加减号来看。

比如说糖尿病肾病由于发病机制早期到晚期都不会出现大量蛋白尿,典型的症状是微量白蛋白尿,超过30mg就表明肾小球损伤了,超过mg就进展到糖肾3期了,如果单纯看加减号就耽误了病情。

那么对于尿蛋白1+、2+和3+、4+的控制方案有什么区别?如何用药更好对症?

1、原始性以及反复尿蛋白1+2+,肾友方案有所不同

一开始发现肾病就是1+或2+,此时经过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蛋白肌酐比明确流失量。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1克以内一般采取消炎药联合控制,以及中医药方案为主,通过系统改善免疫,压制肾脏内免疫炎症反应,修复部分受损较轻的肾小球来阻止蛋白的流失。

注意1克以内一般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杀鸡焉用宰牛刀”,激素主要是针对大量蛋白尿。

针对病情时间比较久,超过1年以上的,尿蛋白持续维持在1+2+不转阴的情况,发生肾衰竭的风险比较大。24小时尿蛋白定量需控制在0.2克以内是较为安全的。

对于顽固性蛋白尿包括复发性蛋白尿,之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的,建议联合中医药方案系统改善免疫,根本修复受损肾小球的情况,避免肾小球进一步硬化发展,可以阻止蛋白尿持续性的漏出导致的肾衰竭。如果说有用中药的,可以增加外用疗法增强调节改善肾脏血液循环的情况,加强免疫抑制的作用。

2、尿蛋白3+、4+需要结合病理联合用药控制

初始发现病情时蛋白流失量就在3+、4+,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至少在2克以上,蛋白的流失量是比较的。此时的用药需要结合病理来看,还需要看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系统的用药。

一般来说多数会用到大量激素的冲击方案,为的是抑制住肾脏内的免疫炎症反应,阻止持续对肾小球的损伤。采取“先保护一部分肾小球”的策略。等免疫炎症得到有效抑制后,尿蛋白有所下降,需同时采取“先恢复部分肾小球”的策略,形成良性的结果。

所以以激素为主的用药方案起效后,还需要增加改善肾细胞血氧的用药,恢复肾脏内部血液循环缓解,给肾小球及肾小管的恢复创造条件。联合中医药方案系统的改善。

同时联合降压药降脂药可以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稳定肾功能。很多都是单一的激素免疫抑制剂,还有几种中成药只能达到第一步策略,关键的恢复肾小球没有跟上,导致尿蛋白反反复复,最终发生肾衰竭。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rzcz.com/lctx/13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