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医保改革、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以及经济下行挤压行业整体收入和利润增速空间,但中国医药制造行业潜在市场空间巨大;与此同时,全球医药技术创新不断,资本兼并不断。后疫情时代,医药制造行业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基于对医药制造行业发展的观察和研究,正略咨询重磅推出《医药制造行业年度蓝皮书》。本报告由发展现状篇、驱动因素分析篇、制约因素分析篇、细分行业及标杆企业研究系列篇、趋势洞察篇和对制药企业的建议篇组成。报告融合了正略咨询医药行业研究课题组专家的研究成果,对医药制造行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行业驱动与制约因素以及各细分行业发展态势与标杆企业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就医药制造行业未来发展重点、机遇与挑战等趋势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深入探讨。最后,依据行业趋势变化分析提出了对制药企业的发展策略建议。课题组期望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使本报告成为行业同仁了解行业现状、洞察行业趋势、把握发展规律的有益参考。
以下为《医药制造行业年度蓝皮书》的驱动因素分析篇、制约因素分析篇,重点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方面对医药制药行业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指出了医药制药行业未来发展的利好因素与关键挑战。
一、政策因素
01、政策驱动医药制造行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医改政策持续完善和延伸,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建成,药品及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工作逐渐常态化,整体继续保持控费降价基调;在全面鼓励创新的政策引导下,医药制造企业更加重视自身研发实力的增强,行业竞争焦点回归到药品成本把控以及效用与质量的提升,促进众多医药企业进一步提升研发创新实力、产品竞争力、成本控制能力和研产销一体化能力。
(1)近年医药制造行业的重要政策梳理
(2)政策驱动制药企业回归药品成本把控以及效用与质量的提升
02、政府持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的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1)国家医疗卫生支出费用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卫健委发布《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介绍了我国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基层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病人医药费用、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妇幼卫生与健康老龄化、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和人口家庭发展的情况。具体来看,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卫生筹资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初步推算,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7.5亿元,实际超过7.7亿元。其中,相较年,政府卫生费用支出有所下降,社会卫生支出上升。
另一方面,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市场或仍有增长空间。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全国GDP的比重为6.7%,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在10%以上,世界平均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为9.86%。即使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非正常年份,我国卫生总费GDP占比也低于正常年份世界平均值,所以还有提升空间。此外,国家卫生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并未随着控费下降,医疗医药需求仍然在快速增长轨道中。
(2)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年9月29日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医疗保障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保障基本、更可持续,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坚持精细管理、优质服务,坚持共享共治、多方参与。
《规划》提出,建设公平医保、法治医保、安全医保、智慧医保、协同医保,到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医疗保障政策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改革协同化程度明显提升。展望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规范统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优越性充分显现。
《规划》提出以下重点任务,一是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质量,优化完善基本医保待遇保障和筹资机制,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互助发展,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二是优化医疗保障协同治理体系,完善医疗保障支付机制和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健全基金监管体制机制,协同建设高效的医药服务供给体系;三是构筑坚实的医疗保障服务支撑体系,健全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法治支撑,推动安全发展,加快医保信息化建设,健全标准化体系。
二、社会环境
01、老龄化进程驱动常规医疗需求
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年,我国总人口数量为万人,比上年下降85万人,65岁以上人口数量为万人,占全国过总人口的14.9%,创历史新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进入负增长时期,也进入老年人口高速增长时期。同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年的67.77岁提高到年的77.93岁,可以预见我国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下图展示了自年1月起至年1月主要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变化及其变异体。新冠病毒感染将自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此前,新冠产业链是医疗总需求的重要一环。
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出口增速在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显著提升。年1-11月,我国医药行业出口额.68亿元,同比增长59.06%,而年同比增速为31.64%。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出口额占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较年有明显提升,从年的11.48%增长到15.56%。出口交货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截至年1-2月,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4.3%,在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较工业平均水平高7.4个百分比。
从品类来看,医药材及药品高速增长,年1-12月,我国医药材及药品出口数量为吨,同比下降9.3%。12月,我国医药材及药品出口数量为吨,同比下降32.5%。出口金额方面,年1-12月,我国医药材及药品出口金额为千美元,同比下降49.1%。12月,我国医药材及药品出口金额为千美元,同比下降63%。
02、慢性病用药需求增大
近十年我国慢性病患病总体不断增长,慢性病人数远远高于国外,同时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开始出现在未成年人群中。截至年12月31日,中国分别有1.33亿糖尿病患者、3.24亿高血压患者和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这些患者群体预计将持续增长。截至年最新各类相关数据表明,全国慢性病确诊人数为4亿,每年各种因素导致的近万死亡中,慢性病占比为86.6%;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占比68.6%;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FrostSullivan预计年中国慢性病市场支出总额将达到亿元。同时,中国慢性病处方量占医疗行业全部处方量的比例不断增加,预计年占比将达到61.1%。
三、经济因素
01、人均收入提高,驱动医药市场规模扩大
作为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医药制造行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关联。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整体保持增长态势,受年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影响,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比上年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亦增至3.69万元。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由年末的10.8%攀升至年末的14.9%。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使得居民个人卫生消费不断提高,中国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年的元增长至年的元,同比增长0.2%。医疗保健重视程度的提高带动药品需求不断上升。
02、部分医药制造产业转移,推动医药制造业发展
(1)原料药出口总量不断上升
全球范围内的专利药到期和我国进口替代空间广阔会促使原料药行业繁荣发展。得益于全球原料药市场持续增长和原料药产能由欧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持续转移,近几年我国原料药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原料药出口量已跨过千万吨级,年出口金额达.7亿美元。
带量采购前国内化药制剂市场对应的原料药多为全球化采购,政策推行后预计国内原料药将实现大幅度进口替代。上述国际和国内的趋势对于原料药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格局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2)全球医药外包产业链向中国转移
由于国内药企研发支出的高速增长,以及国内政策环境的改善和天然的成本优势,现全球医药外包产业链向中国开始转移。
四、技术因素
01、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迅猛
生物药凭借其药理活性高、特异性强、治疗效果好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