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体来说,血小板是不可或缺的,是帮助血液凝结并止血的细胞。当血液中血小板含量较低时,容易发生淤伤和大量出血,皮肤上会出现微小的紫色或红色斑点,这种情况被称为血小板减少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血小板造成破坏,导致血液中血小板含量降低。
首先要说的是血小板的正常值是-,低于或高于三百都属于不正常现象,而患者出现血小板数值忽高忽低在正常范围内,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太过担心,如果低于50或者高于的话,病情就比较严重,医院进行治疗。
血小板减少病情迁延不愈的患者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即便用药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血小板数值忽高忽低,不稳定的现象。皮肤紫癜、鼻出血、齿龈出血、月经多,甚至胃肠道出血等现象也会反复出现。
随着社会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血小板减少的人群越来越多。如果你是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千万不要忽视对血小板的控制。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可控制,但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所以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用药,来维持血小板的稳定。
很多患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都深有感触,一旦病发,血小板数值用药就升,停药会下降,就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怎样才能让血小板减少病情不再反复呢?
为什么血小板数值会忽高忽低呢?
确诊后,很多患者血小板数值过低,担心发生严重的出血现象,治疗中多会应用激素丙球,这些药物较小较快,血小板数值会很快得到提升。但它们也有自己的缺点,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尤其是长期用药情况下,劣势明显。
患者机体还是处在一个免疫机能失衡紊乱的状态,血小板生成来源是少的,破坏是增加的,血小板的寿命还是比正常人缩短的,紧靠激素类药物维持,达不到长期效果,复发几率就比较大。
但也有部分患者反映,一直吃着药,但血小板还是不稳定,对此,谢别录为大家分析一下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药物“不匹配”
我们这里说的“不匹配”可不是医生给你开错药的概念,而是指没有确诊病因,胡乱吃药的现象,这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发现血小板减少以后,就直接去药店买药,医院问医生,这样的做法不对的。
再加上患者之间反应和身体状态不同,所以吃的药自然前也就不一样。况且,不是吃药以后就没事,还要通过观察有没有上升的反应,如果没有,还需要及时的调整用量或是更换药物。
2.不良生活方式
生病就得治疗,治疗就得配合,但是我们发现,有很多的患者并没有听话照做。有的患者知道自己的情况,还每天喝酒吸烟,医院检查,血小板依然不正常,嘴里还念叨吃药真没用。
后来经过医生细致地询问后,他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要知道,引发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很大一部分都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在饮食方面所有吃的食物要选择油少的、蛋白质含量高、少盐的。生活中一定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晚上更是要按时睡觉,不能熬夜。尤其是到了天气转凉的季节,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以防血管收缩带来血压浮动过大,这些都是可以改善的有效措施。
3.情绪影响病情
好的情绪对任何疾病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情绪对血小板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长期的处于压力过大、精神紧绷的状态,很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的现象,重点是还会让血管破裂,导致病情不会好转。因此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在有情绪的时候及时控制,避免过度激动导致的疾病发作。
血小板忽高忽低怎么治疗
①注意合理的饮食,饮食要规律不要吃一些垃圾食品或者暴饮暴食。
②针对血小板数值的改变情况找准病因,通过中西医结合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③平常应多注意检查,注意自己的血小板数值变化。
如果遇见血小板数值如果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及时去检查,不要担心,一定要注意生活上的一些护理。
适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大家平时少用中医治疗,是因为纯中医治疗效果缓慢,汤药又苦,可能延误病情。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医药的优势,效果稳定而持久。
结合两者优势,还能规避纯西医治疗副作用大,复发率高,降低生活质量的弊端。使中西医协同作用增强,治疗不足得以补充,从而稳定血小板。
最后谢别录主任还是要提醒大家,除了以上几点原因,还有每天的血小板也是不能松懈的。医院的检查固然重要,但是每天的自查,也是有效帮助你改善血压的一个方法。医院复查,这样的做法也是方便医生给你调整用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