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文章来源: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发布时间:2024/8/26 11:28:55   点击数:
 01、定义血栓降解会产生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是其中一种。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后产生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经过FXIII作用可转化为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即可产生D-二聚体,其水平升高可反应机体凝血激活与纤溶亢进。02、检测方法用单克隆抗体识别全血或血浆中的D-二聚体表位是D-二聚体检测的基本原理。目前临床常用的商品化D-二聚体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4种:全血凝集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或酶联免疫荧光法、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及化学发光法。目前大多数实验室以免疫比浊法为主要检测方法。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原理:试剂与待测样本混合时,交联在乳胶颗粒上的单抗的Fab端与样本中的D-二聚体片段的一端特异性结合,D-二聚体片段的另一端与另一单抗的Fab端结合,形成夹心形式,进而促进乳胶颗粒的聚集,引起反应液浊度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样本中的D-二聚体与反应液体的浊度成正比,采用比浊法检测吸光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后,即可计算出样本中的D-二聚体的浓度。参考范围:0-0.55mg/LFEU线性范围:0.15-9.74mg/LFEU可报告范围:0.15-.6mg/LFEU03、检测中的干扰因素假阳性常见原因(1)标本采集不顺利:体外凝血激活、继发纤溶、有或无凝块产生;(2)疾病相关物质干扰:①类风湿因子可与检测试剂中的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结合,导致D-二聚体假性升高;②风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嗜异性抗体,嗜异性抗体的存在可使基于免疫法检测所得的D-二聚体结果假性升高;③副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能导致D-二聚体假阳性。假阴性常见原因抗原过量:在免疫比浊法中,抗原和抗体是按适当比例结合的,而当D-二聚体浓度异常升高时,则会导致抗原抗体比例失调,出现抗原过量的线性,即钩状效应,造成假阴性结果。针对上述干扰因素,可做D-二聚体释放实验并联合FDPs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04、临床意义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排除性诊断如果D-二聚体阴性或者没有升高,则可认为体内没有血栓形成,可基本排除VTE、急性肺栓塞;如果D-二聚体升高,有可能是血栓形成,但不代表血栓性疾病,有可能是纤溶系统纤溶的一些微小血栓。静脉血栓栓塞(VTE)抗凝治疗原则患者性别和停用抗凝治疗1个月后测得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会影响治疗决策,即停止或延长抗凝治疗。所有延长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定期(例如每年一次)重新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单独D-二聚体检测并不适宜用于DIC的诊断,但正常的D-二聚体可以排除DIC。鉴别原发/继发纤溶亢进原发性纤溶亢进由于纤溶相关组分的数量或质量异常,导致与凝血激活(高凝状态)无关的纤溶活性过度增强;继发性纤溶抗菌继发于血管内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沉积的纤溶系统过度激活,通常是对凝血系统异常激活的响应。原发性:FDP,D-二聚体(-),3P(-)继发性:FDP,D-二聚体(+),3P(+)溶栓治疗监测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的特异性监测指标。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一般有以下特点:①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②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③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恢复正常的D-二聚体是停止溶栓的指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疾病的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的时间有所不同。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对于D?二聚体升高、出血风险低的非危重型COVID?19住院患者,应用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优于预防剂量。COVID?19住院患者出院后,仍有D?二聚体升高者应用30天预防剂量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如利伐沙班)优于不给予抗凝药物。#百度秋冬打卡挑战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rzcz.com/bytx/1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