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人球蛋白试剂的新认识:输血前相容性检测中干扰因素的方法优化(下)
1
文献全文(续上)
补体激活机制对抗人球蛋白试剂应用的影响
在体内与体外实验条件下补体采用以下两种或其中一种机制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其一,抗体与红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随之作为补体激活成分并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其二,非对红细胞抗原特异的免疫复合物存在于血浆中,并且激活补体成分,同时非特异性地附着在红细胞膜上,免疫复合物解离后,只留下激活的补体继续附着于红细胞膜上,这种不涉及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的补体附着于红细胞膜的机制称为innocentbystander或补体包被。当上述两种机制是从补体C1连续激活至C9,则引起红细胞破裂、溶血;当补体的激活只进行到C3和/或C4,这样粘附在红细胞膜上的C3并非有生物活性的C3b,而是无活性的C3d,仅与红细胞C3、C4受体等较牢固地结合而不发生溶血,这种情况主要见于亲合力弱的抗体、冷型抗体、自身抗体、药物依赖性抗体等与红细胞反应后,抗体本身易从膜上脱落,只留下与红细胞膜牢固结合的补体成分,此时输血相容性试验应用多特异性试剂常能够得到红细胞凝集的阳性结果,而应用单特异性试剂就避免了检出这种无临床意义的阳性结果。
根据检测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
抗人球蛋白试剂
不规则抗体筛查鉴定:抗体筛查试验的内容是将受者的血清与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进行反应,以发现在37℃有反应的抗体,一旦抗体被检出,应做抗体鉴定试验以确定其特异性。血清和血浆标本均可用于抗体筛查和鉴定,但如检测对象为需通过激活补体才能证实的抗体,推荐使用血清标本,并使用含抗补体的多特异性试剂。在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中一部分IgM性质的在室温反应的抗体(如抗-Lea、抗-Leb、抗-I、抗-IH等)被认为是临床无意义的、可以忽略的抗体,无需提供抗原阴性红细胞,为避免检出上述抗体导致的无意义阳性结果,在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中宜使用单特异性抗-IgG试剂。另外,需要检测冷型AIHA或冷凝集素疾病患者的免疫性抗体时,通常可将筛选细胞和患者血浆分别经37℃孵育后再进行IAT,以此排除筛选细胞被冷IgM抗体激活的补体成分(大多数为C3d)包被;同时使用单特异性抗-IgG试剂替代多特异抗人球蛋白试剂亦能有所帮助。但为保证抗体筛选时抗体不漏检并能排除免疫性抗体之外的干扰因素,有研究建议可使用不同类型的抗人球蛋白试剂同时进行检测。倘若使用多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试剂阳性而使用单特异性抗-IgG试剂阴性时,可将样本血清经56℃孵育30分钟灭活补体后再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如在聚凝胺、多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试剂介质、抗-C3d介质中均无凝集、溶血反应,表明患者血清中不存在临床有意义的同种抗体。
交叉配血:交叉配血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受者与供者血液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抗体反应。除盐水介质交叉配血外,还应进行可检出IgG类血型同种抗体的交叉配血试验,如抗人球蛋白介质检测,抗人球蛋白介质交叉配血可以采用与抗体筛查及鉴定一致的方法。但如临床上某些疾病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极易诱导高效价冷凝集素产生。在低温时患者血清中的IgM冷凝集素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并与补体结合而发生溶血;当环境温度升高,抗体与红细胞脱离,但补体仍留在红细胞表面,给交叉配血带来一定困难。由于患者红细胞包被了可导致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常呈强阳性的补体C3d成分,可将红细胞先用37℃盐水洗涤,以除去IgM类冷凝集素,此时使用单特异性抗-IgG试剂也可避免补体成分对配血试验的干扰。交叉配血时为检测IgG类同种抗体的存在,配血温度应严格控制在37℃条件以尽量排除冷凝集素干扰。使用抗人球蛋白法配血时应注意将受者血清与供者红细胞混匀并于37℃共同孵育30分钟后再进行检测,当样本为血清而非血浆时,使用单特异性抗-IgG试剂比多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试剂更佳。
结论
综上所述,在输血相容性试验应用的IAT方法中,抗人球蛋白试剂类型的选择与输血检测目的有关,选择单特异性抗-IgG试剂可以避免由于临床无意义的冷抗体引起的假阳性反应,而以往认为在使用血清样本的前提下选择多特异性试剂可以防止补体依赖型抗体的漏检。但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际操作中,当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型同种抗体经单特异性抗-IgG试剂被检测为阴性时,再使用多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试剂往往也很少能被检测出。而使用单特异性的抗人球蛋白试剂检测不规则抗体,可避免临床无意义的体外补体活化致敏被检出,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全文完
2
文献来源
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