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风湿免疫科医师协会年会会议

文章来源: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发布时间:2018-12-2 1:00:20   点击数:
 

1、邵宗鸿教授(免疫相关性全血/血细胞减少症(IRP/IRH)):该病是一种从骨髓衰竭性疾病中分离出的一类由自身抗体破坏和/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约2-3/,具备以下临床特点:1.血象三系或两系、一系血细胞减少,但网织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增高;2.骨髓呈增生明显活跃、活跃或减低,但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增高,经常见到“红系造血岛”;3.除外其他原发、继发血细胞减少症;4对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在发病机制方面指出:IgG介导巨噬细胞吞噬幼红细胞、IgM激活补体系统及自身抗体封闭功能性抗原红细胞生成素受体、B淋巴细胞数量功能异常、Th1/Th2比例倒置、Treg细胞数量减少、Th17功能亢进、滤泡辅助性T细胞增多、mDC/pDC比例降低及高铁负荷抑制造血等均在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发病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总之该病是由T淋巴细胞调控失衡导致B淋巴细胞数量、亚型、功能异常,进而产生抗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并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最后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和感染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和美罗华等抑制B细胞免疫抑制剂是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

2、栗占国教授(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现状和机遇):我国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28%,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人均药物费用约每年美元。截止到年的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首次就诊的科室41.8%是风湿免疫科,20%为骨科,其他科室占到近40%,仍然不是很理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药情况调查显示62.4%的患者使用了来氟米特,使用羟氯喹治疗的患者占29.2%,仅有10%的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约48%的患者接受了DMARDs联合治疗方案,约27%的患者接受DMARDs单药治疗,9%的患者接受DMARDs联合生物制剂治疗,最终仍有13%的患者未接受过DMARDs的治疗。在诊断标准方面,年ACR/EULARRA分类标准敏感性高,但同时假阳性率也高。我国自行制定的早期RA诊断标准(1、晨僵30分钟;2、多关节炎: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以上部位的关节炎;3、手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至少1处关节肿胀;4、RF阳性;5、抗CCP抗体阳性;大于等于3条可诊断RA)具备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治疗方面仍然强调综合/个体化治疗方案。总之,RA治疗现状欠佳,应引起重视;强调RA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RA研究进展较高,前景可期。

3、王福生教授(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自身免疫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三类。其中PBC的临床特点:患者血清中多有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AMA);病情表现为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导致慢性胆管炎、汇管区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的发生;女性多见,有很长的潜伏期,具有地域性分布的特点。诊断标准需满足以下3条中的2条:1、胆汁淤积生化证据:碱性磷酸酶(ALP)升高2、AMA-M2抗体阳性3、组织学证据:肝内胆管破坏及非阻塞性破坏性胆管炎。治疗上熊去氧胆酸13-15mg/kg/天是唯一有效的药物治疗。临床上约有40%的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治疗无反应。发病机制方面固有免疫反应及滤泡辅助性T细胞/IL-21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发挥着关键作用。新的治疗方向研究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有望通过发挥免疫调节和分泌肝性生长因子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成为熊去氧胆酸治疗无效的PBC患者的未来治疗方向。总之,PBC诊断方面有显著进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诊断;发病机制方面多重免疫细胞参与始终是一复杂过程;治疗上开始探讨PBC新的治疗方向——间充质干细胞。

4、苏茵教授(从循证医学看关节炎的治疗选择):目标治疗或强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经验的治疗方案。目标治疗策略对放射学进展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目标治疗策略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案,而且早期应用生物制剂的缓解率相对较高。对于伴有预后不良因素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目标治疗一直影像学进展的作用优于常规治疗。生物制剂+MTX治疗的依从性和持续性好于传统DMARDs三联。生物制剂疗效和依从性降低的原因在于其免疫原性的产生。抗TNF抑制剂中依那西普的依从性较高。

5、邹和建教授(以临床为导向开展高尿酸血症痛风研究):近年来中国学者对痛风研究兴趣逐年上升,但与国外研究相比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痛风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高尿酸血症治疗时机和目标不明确及痛风的治疗缺乏真正的中国指南,也没有药物疗效的预评估机制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因此在研究理念上应注重临床研究解决临床实践问题,同时注重转化医学研究。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痛风患病率逐年上升,男性痛风患病率远高于女性,女性患病率在40岁以后迅速上升,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与年龄成正相关。痛风的遗传学研究将有助于阐明痛风发病机制。双能CT的应用对痛风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鉴别诊断的“定海神针”,同时也有助于随访降尿酸治疗后痛风石的改变。

6、赵岩教授(骨关节炎(膝)治疗指南的变迁):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40岁人群中的患病率17%,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50%,7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80%。膝骨关节炎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各国、各学会对膝骨关节炎治疗指南不断更新,而且彼此有所差异。总结起来,指南一致推荐口服或局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对于阿片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除AAOS指南外,其余所有指南均有条件推荐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案;更多的指南愈发倾向不推荐或不确定软骨素产品、氨基葡萄糖和透明质酸的应用。

距离第四届全国风湿病(疑难重症病诊治专题)会议召开还有4天

距离第四届东方痛风论坛召开还有5天

距离风湿病高研班召开还有7天

敬请!

(文中图片来源与网络)

(以上内容为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独家制作,如若转载还请标明来源和出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如何治好白癜风
白癜风患者的就医误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rzcz.com/jbzs/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