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类风湿,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医院,都有这样的科室设置。一般,会做下面的检查:
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血清中的一种免疫球蛋白,由于上世纪40年代初发现时,主要见于类风湿病人,所以叫做“类风湿因子”,至今沿用这一名称。类风湿因子是人体产生的一种针对体内变性免疫球蛋白(IgG)的一种抗体,80%左右的类风湿患者血清中会出现。临床上常用来作为诊断类风湿的条件之一,并用于和其它关节炎进行鉴别诊断。现在常用滴度来反映类风湿因子的情况,而不是单纯的阳性或阴性。
类风湿因子,不是仅见于类风湿患者的血清中,其它情况有:
1,2-5%的正常人及10%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出现类风湿因子,但滴度多不高。
2,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及硬皮病等。
3,急性病毒感染:流感,肝炎,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免疫(疫苗)注射后。
4,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及丝虫病等。
5,慢性炎性疾病:如结核,麻风,梅毒,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6,肿瘤,尤其是放化疗后更明显。7,其它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慢性肺部或肝脏疾病等。
抗“O”
抗“O”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简称。链球菌溶血素“O”是链球菌的重要代谢产物,具有抗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测定它可以间接反映人体有无链球菌感染史。由于链球菌感染在正常人中相当常见,故正常人血中也有一定量的抗体,不过,滴度多在以下。在类风湿的诱因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与链球菌最初的感染有关。但是,类风湿患者体内的抗“O”通常不高。
抗“O”常作为类风湿与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关节表现。风湿热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炎,心脏炎,皮肤环形红斑,舞蹈症及皮下小结等,约有80%的风湿热患者出现抗“O”增高。
血沉
血沉是血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指单位体积内血液中的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采用魏氏法的测定方法,健康男性血沉应小于15毫米/小时,女性小于20毫米/小时。影响血沉增快的因素较多,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可以明显增快。尽管血沉属于非特异性试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沉也有波动,但是,多数异常持续增高的血沉值提示病理情况,如感染,炎症或肿瘤。
对关节炎患者而言,血沉增快往往是关节及相邻组织炎症反应以及高球蛋白血症的结果,因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严重性与活动性。另外,经过治疗,病情缓解后,血沉往往可以下降,所以检查血沉还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
应当注意的是,影响血沉数值的因素很多,如抽血时加入抗凝剂的量,抽血后混匀情况,采血时间与实验时间的间隔,血沉管在架上是否垂直,室温是否过低等。因此,血沉意义必须结合临床及其它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血沉正常者并不意味着没有疾病或病变已经完全控制。同样,血沉仍高也不说明药物治疗无效,因为血沉的下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它可以在组织损伤,炎症,感染或恶性肿瘤等情况下,比正常血浓度增加数十或数百倍。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判断感染和某些疾病活动性的指标,并可以作为评价药物疗效的指标。C反应蛋白的名称,是因为最初发现它可以在钙离子存在的前提下,沉淀肺炎球菌C多糖,以后一直沿用这个名称。
临床上通常对各种急,慢性关节炎患者常规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检查,其意义为:
一,有助于判断病情活动性: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往往说明病情处于较为活动状态。
二,有助于判断并发感染: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数值很少超过50毫克/升,如果患者超过此数值,且伴有发热,往往提示并发感染,应进一步查找原因。
三,有助于观察治疗效果。活动性关节炎患者经药物治疗,病情改善或缓解后,C反应蛋白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达到正常值。
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又称抗核因子,泛指血清中一类具有抗各种细胞核成分的抗体。它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属于自身抗体。根据荧光核型可分为4种,其中均质型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多见。
抗核抗体阳性可见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因此检查血清中的抗核抗体可以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指标。它的阳性率在类风湿患者中可达20-50%在幼年类风湿中可达15-40%。大多数学者认为,抗核抗体在关节炎患者的滴度较低,一般不超过1:80。而且与关节炎的病情轻重和活动无明显相关。
在类风湿的确诊中,有时要检查HLA-B27和尿酸,前者,是鉴别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等的指标,后者是鉴别类风湿和痛风的指标。
白癜风早期是什么症状白癜风早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