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习题参考答案

文章来源: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发布时间:2020-7-1 21:09:02   点击数:
 

第一章

一、选择题

ABADAADA9.ABC10.ABD11.BD12.AB

二、填空题

1.识别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二、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体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

三、问答题

1.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机体存在两类免疫:

1)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2)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C2.B3.D4.A5.C6.E7.B8.D9.A

10.BCDE11.ADE12.ABCDE

二、填空题

1.脾脏、黏膜相关免疫组织2.骨髓、胸腺3.骨髓、胸腺

二、名词解释

1.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2.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

三、问答题

1.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根据功能分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有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第三章

一、选择题

1.D2.D3.E4.D5.D6.B7.A8.E9.D10.A11.D12.E13.D14.B15.A16.E

17.ABCDE18.ABC19.CDE20.ABDE21.ABCDE22.BCE23.AB24.BDE25.ADE26.BD

二、填空题

1.免疫原性,抗原性;抗原性,免疫原性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3.异物性4.ABO血型,Rh血型,HLA5.异嗜性抗原或Forssman抗原6.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三、名词解释

1.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既有T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

3.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在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4.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而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

5.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

6.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7.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8.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

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9.半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

10.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

四、问答题

1.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的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

受体

TCR

BCR

MHC递呈

必需

不需

决定簇构型

顺序决定簇

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

多为加工变性后的短肽

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等

2.TD-Ag与TI-Ag的主要特性比较

TD-Ag

TI-Ag

组成

B和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无需

免疫应答

体液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多种

IgM

免疫记忆

3.超抗原与常规抗原的区别在于:

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

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端能与TCRVβ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3)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

4)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

第四章

一、选择题

A型题

1.C2.A3.E4.D5.C6.C7.A8.C9.B10.D11.D12.B13.E14.A15.B16.A17.E18.B19.D20.C21.B22.C23.D24.E25.B26.A27.C28.E29.B30.E

X型题

31.BCE32.AC33.ABCE34.ABCDE35.AD36.ABCDE37.ABCDE38.ABCD39.ABE40.ABCD

二、填空题

41.IgGIgE42.IgMSIgA43.IgM44.FabFc45.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46.IgM47.IgMIgE48.IgGIgE49.CHVH50.VLVH

三、名词解释

51.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2.抗体: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与相应抗原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53.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54.抗体的调理作用:IgG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γR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5.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Mφ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γ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的Fc,直接杀伤靶细胞。

56.独特型:同一个体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V区的免疫原性亦不尽相同,称为独特型,是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四、简答题

57.试述Ig的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Ig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

①调理作用: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②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的FcγR结合,直接杀伤靶细胞。

③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通过胎盘与黏膜:IgG能借助Fc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SIgA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58.为什么血清中检出病原体特异性IgM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1)初次受病原体感染时,机体体液免疫应答最早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IgM。

(2)IgM的半衰期为5天,很短。

由于IgM受抗原刺激产生早,消失快,所以血清检出病原体特异性IgM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59.人IgG免疫羊,可获得哪几种抗体?

人IgG免疫羊,可获得:

(1)羊抗人IgG同种型抗体,包括①抗γ重链的同种型抗体,②抗κ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③抗λ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

(2)羊抗人IgG同种异型抗体

(3)羊抗人IgG独特型抗体

60.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

由一个B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Ab)。

mAb的特点:

(1)结构均一,一种mAb分子的重链、轻链及独特型结构完全相同,特异性强,避免(或减少)血清学的交叉反应。

(2)mAb纯度高,效价高。

(3)mAb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制备成本低。

第五章

一.选择题

A型题

1.D2.C3.B4.C5.B6.C7.E8.A9.A10.D11.D12.E13.D14.E15.D16.D17.B18.A19.C20.C21.A22.C23.E

X型题

24.ABCDE

25.ABCD

26.DE

27.BE

28.ABCDE

29.ABCD

30.ADE

31.BC

32.ABCE

二.填空题

33.肝细胞巨噬细胞

34.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经

35.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36.C3bC4biC3b

37.C3aC5a

38.C4b2aC4b2a3b

39.C3bBbC3bBb3b

40.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免疫复合物IC)

41.C1C3

42.MBL途径旁路途经

三.名词解释

43.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44.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

由IgM和IgG1,2,3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依次活化C1q、C1r、C1s、C4、C2、C3,形成C3与C5转化酶,这一途径最先被人们所认识,故称为经典途径。

45.补体活化的MBL途径(MBLpathway):

MBL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1,MASP2)。MASP2具有与活化的C1s同样的生物学活性;MASP1能直接裂解C3生成C3b,形成旁路途径C3转化酶。这种补体激活途径被称为MBL途径

46.补体活化的旁路途经(alternativepathway):

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不经C1、C4、C2激活过程,而直接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称为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47.过敏毒素:

C3a和C5a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四.问答题

48.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MBL激活途径的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

(2)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

(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包括CR1~CR5、C3aR、C2aR、C4aR等。

49.试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异。

区别点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期产生的蛋白某些细菌、革兰氏

与病原体的结合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

凝聚的IgA和IgG4等

参与的补C1~C9、C2~C9、丝氨酸C3、C5~C9

体成分蛋白酶、MBLB因子、D因子

C3转化酶C4b2aC4b2a,C3bBbC3bBb

C5转化酶C4b2a3bC4b2a3b,C3bnBbC3bnBb

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的效应阶段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50.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调理作用:C3b(或C4b、iC3b)一端附着于细菌或其他颗粒表面,另一端与吞噬细胞表面CR1(或CR3、CR4)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3)免疫粘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一端与IC结合,另一端与表达于数量巨大的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的相应受体CR1结合(粘附),通过运输转移给肝脾,被其中巨噬细胞等吞噬而清除免疫复合物(IC),以维护内环境稳定。

(4)炎症介质作用:①C3a、C5a称为过敏毒素;②C5a有趋化作用

第六章

一.选择题

1.B2.B3.D4.A5.E6.A7.A8.E9.D10.D11.E12.C13.A14.B15.E16.B17.C18.B

1.ABC2.ABCDE3.ABC4.ABCD5.ABCD

二、填空题

1.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

2.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活化T细胞、NK细胞

3.调节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刺激造血、诱导细胞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4.旁分泌、自分泌、内分泌

5.TNF-α、LT-α

6.IL-1、IL-6、TNF、趋化性细胞因子

三、名词解释

1.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它因子刺激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具有调节免疫应答、刺激造血、杀伤靶细胞和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等生物学活性。

2.主要由白细胞分泌及介导白细胞及其它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及介导炎症反应。

3.由Mo-MΦ、成纤维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此外还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也称为I型干扰素,IFN-γ也称为II型干扰素。

4.是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LT)两种,前者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β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主要有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促炎作用及致热等作用。

5.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干细胞因子(SCF)等。

四、问答题

1.①多为小分子多肽。②高效性:微量(pM)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作用。③须与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④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⑤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⑥网

络性:相互促进或制约。⑦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即细胞因子对靶细胞作用无抗原特异性,也不受MHC限制。

2.按照结构与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调节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刺激造血、诱导细胞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3.细胞因子调控B细胞和αβT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

对B细胞的作用:主要为Th2细胞分泌的IL-4,5,6,10,13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调控B细胞分泌Ig的类别转换,如IL-4可诱导IgG1和IgE产生,IFN-γ诱导产生IgG2a和IgG3,TGF-β可诱导IgA的产生。

对T细胞的作用:IL-2,7,18等可活化T细胞并促其增殖。IL-12和IFN-γ诱导Th0分化为Th1,IL-4诱导Th0分化为Th2,IL-1,6促进分化为Th17,TGF-β促进分化为Treg。IL-2,6和IFN—γ明显促进CTL的分化并增强其杀伤功能。

4.感染性疾病;肿瘤;移植物的排斥;血细胞减少症;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七章

第七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E2.B3.A4.A5.D6.A7.C8.D9.C10.C11.A12.C13.A14.C15.E16.D17.E18.C19.B20.D

1.ABCDE2.ABCD3.ABCDE4.ABCDE5.ABCDE6.ABCDE

二、填空题

1.CD8CD4

2.CD3CD79a/CD79b(Igα/Igβ)

3.CD4或CD8CD19/CD21/CD81CD21

4.CD28B7-1/B7-2(CD80/CD86)CD40CD40L

5.CD4CD21(CR2)

6.CD64CD32CD16

7.ICAM—1ICAM—2ICAM—3

8.淋巴内皮

9.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粘蛋白样血管地址素钙粘蛋白家族

10.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炎症发生淋巴细胞归巢

三、名词解释

1.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differentiationantigen):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广泛表达在白细胞、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及许多非造血细胞上。

2.CD(clusterofdifferentiation):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CD具有参与细胞的识别、粘附和活化等功能。

3.粘附分子(adhersionmolecules):介导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接触和结合(或粘附)的膜表面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中,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

4.整合素家族(intergrinfamily):为一组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因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而得名,此外还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5.选择素家族(Selctionfamily):为一类跨膜分子,胞外区由C型凝集素(CL)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EGF)样和补体调控蛋白(CCP)结构域组成,识别的配体主要是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或类似结构分子,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炎症发生及淋巴细胞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问答题

1.与T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相应配体及主要功能:

1)CD2(LFA-2):配体主要是CD58(LFA-3),结合后能促进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的粘附,并为T细胞提供活化信号。

2)CD3:转导TCR识别抗原后产生的第一活化信号。

3)CD4/CD8:分别与配体MHC-Ⅱ类分子和MHC-Ⅰ类分子结合,辅助TCR识别抗原及参与信号转导。

4)CD28:与配体B7-1(CD80)和B7-2(CD86)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最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第二活化信号)。

5)CD58(LFA-3):与配体LFA-2结合后,可参与T细胞信号的转导。

6)CD(CTLA-4):与配体CD80/CD86结合后,抑制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7)CD(CD40L):与B细胞表面的配体CD40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最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第二活化信号)。

2.与B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相应配体及主要功能:

1)CD79a/CD79b:转导BCR识别抗原后产生的第一活化信号。

2)CD19:是CD19/CD21/CD81信号复合物中的一个成分,可与多种激酶结合,促进B细胞激活。

3)CD21(CR2或EB病毒受体):与配体iC3b和C3d相结合,能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也参与免疫记忆过程。

4)CD80/CD86:与配体CD28或CD(CTLA-4)结合,为T细胞的活化途经提供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或抑制活化信号的转导。

5)CD40:CD40与T细胞上的CD40L结合能提供B细胞所需的最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

3.IgFc受体的类型及其功能如下:

1〉FcγR:

⑴FcγRI:又称CD64,是高亲和力IgGFc受体。功能:介导ADCC,清除免疫复合物,促进吞噬作用,促进吞噬细胞释放IL-1、IL-6和TNF-α等介质。

⑵FcγRⅡ:又称CD32,是低亲和力IgGFc受体。功能:介导吞噬作用和氧化性爆发。CD32中的FcγRⅡ-B介导免疫抑制作用。

⑶FcγRⅢ:又称CD16,是低亲和力IgGFc受体。功能:传递活化信号,介导吞噬和ADCC作用。

2〉FcαR:又称CD89。功能:介导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超氧产生、释放炎症介质以及发挥ADCC作用。

3〉FcεR:

⑴FcεRⅠ:是高亲和力IgEFc受体。功能: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⑵FcεRⅡ:又称CD23,是低亲和力IgEFc受体。功能:参与IgE合成的调节。

4.粘附分子的类型及其功能如下:

1〉粘附分子可分为五类:

⑴免疫球蛋白超家族;⑵整合素家族;⑶选择素家族;⑷粘蛋白样血管地址素;⑸钙粘附素家族;⑹其它粘附分子。

2〉粘附分子的主要功能为:

⑴作为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活化或抑制信号;

⑵介导炎症过程中的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⑶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5.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中应用是:

⑴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例如HIV通过与CD4结合选择性感染CD4+细胞(主要为Th细胞),从而导致AIDS。CD18基因缺乏导致LFA-1和Mac-1等整合素功能不全,引起靶细胞粘附缺陷症(LAD)。

⑵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例如应用抗CD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和CD4+细胞的绝对值,对AIDS的辅助诊断和判断病情有重要作用。此外,抗CD的mAb也可用于白血病、淋巴瘤的免疫学分型及辅助诊断。

⑶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如抗CD3的mAb可与T细胞CD3结合激活补体而溶解T细胞,用于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抗CD20的mAb与毒素交联形成的免疫毒素,可用于淋巴瘤的治疗。

第八章

一、选择题

1.A2.B3.E4.B5.E6.B7.C8.A9.E10.A11.D12.C13.B14.A15.C16.B17.B18.D19.C20.E

1.ABCDE2.ABCE3.ABCDE4.ABC5.ABCE

二、填空题

1.H-2复合体(H-2)17HLA复合体6

2.HLA-AHLA-BHLA-C;HLA-DRHLA-DQHLA-DP

3.重链(α链)β2微球蛋白(β-2m)

4.α1α28~12;α1β~17

5.内源性抗原肽CD4+Th外源性抗原肽CD8+CTL

6.抗原结合槽

7.HLA

8.MHC-I类MHC-II类

9.多基因性多态性

三.名词解释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系位于脊柱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编码产物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

2.HLA复合体:即人的MHC,定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其主要功能通过编码的HLA抗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

3.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存在于人有核细胞、血小板等表面的一类糖蛋白分子,因其首先自人白细胞中发现故名。HLA的主要功能是提呈抗原肽,启动和调控免疫应答,也是决定人类同种异型排斥反应发生的主要抗原。

4.MHC限制性:指T细胞的TCR在识别特异性抗原肽的同时,必须识别提呈抗原肽的自身的MHC分子,即TCR只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pMHC),即T细胞对抗原肽的识别受MHC的限制,故Th-APC、Tc-靶细胞间只有MHC表型相同,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也可体现在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之中。

四.问答题

1.经典的HLA-I类基因包括HLA-A、B、C位点的等位基因,编码HLA-I类分子异二聚体中的重链(α链),由α1、α2、α3三个结构域组成,其中α1、α2构成抗原结合槽,能选择性容纳约含8~12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α3结构域可被T细胞CD8分子识别;经典的II类基因包括HLA-DP、DQ、DR三个亚区,编码II类分子的α链和β链,后两者分别由α1、α2和β1、β2结构域组成,其中α1、β1构成抗原结合槽,能选择性容纳约含13~17个氨基酸残基的抗原肽;β2结构域可被T细胞CD4分子识别。

2.(1)HLA-I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HLA-II类分子仅表达于某些细胞表面,如专职性APC(DC、MΦ、B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等。HLAI、II类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表面,但也以可溶性状态存在于体液中,如血清、尿液、唾液、精液及乳汁。

(2)HLA-I类分子的功能主要是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进而激活CD8+CTL,其α3结构域又能与CTL的辅助受体CD8分子结合,可增强活化信号的转导,同时,HLA-I类分子对CTL识别和杀伤靶细胞起限制作用。HLA-II类分子的功能主要是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进而激活CD4+Th,其β链的β2结构域能与Th的辅助受体CD4分子结合,能加强活化信号转导。HLA-II类分子还对Th与APC,Th与其它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起限制性。

3.(1)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1)经典的MHCI、II类分子分别提呈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分别给CD8+CTL和CD4+Th细胞识别,从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这是MHC分子的最主要功能。

2)约束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即MHC限制性:如HLA-I类分子对CTL识别和杀伤靶细胞起限制作用;HLA-II类分子对Th与APC之间的相互作用起限制作用。

3)参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选择及分化。

4)决定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

5)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2)在固有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1)经典III类基因编码的补体成分参与炎症反应、杀伤病原体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2)非经典I类基因和MICA基因产物可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

3)炎症相关基因产物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

4.(1)HLA与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故移植前,需对供、受体间进行HLA分型和交叉配型。

(2)HLA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如恶变细胞I类分子的表达往往减弱甚至缺如,

不能有效激活CD8+CTL,逃脱免疫监视;本不表达HLA-II类分子的组织细胞,可被诱导表达II类分子,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

(3)HLA与疾病的关联:很多人类疾病有遗传倾向,可能与HLA关联,常用相对风险率(RR)表示关联程度,阳性关联表示某个体易患某一疾病,阴性关联表示对该疾病有抵抗力。

(4)HLA与法医学:用于亲子鉴定和确定死亡者身份。

第九章

一、选择题

A型题

1D2E3A4E5C6B7D8C9B10C11B12A13E14E15C

16D17A18D19D20C

X型题

1ACD2DE3ADE4ACD

二、填空题

1.BCR/B细胞受体,mIg/膜表面免疫球蛋白,结合特异性抗原

2.BCR,CD79a/Igα,CD79b/Igβ

3.骨髓,抗体,提呈抗原,细胞因子

4、APC/抗原提呈细胞,可溶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5、CD5,B1,B2

6、协同刺激,活化的

三、名词解释

1.BCR复合物(BCR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rzcz.com/hbyx/79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