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药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抗菌活性与fT>MIC有关。青霉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要求至少50-60%fT>MIC以达到最大杀菌活性,而头孢菌素类需要60-70%fT>MIC。尽管一些药物有高蛋白结合率,但此类抗菌药物通常有低-中度蛋白结合率。
头孢曲松属于三代头孢菌素,蛋白结合率83-96%。头孢曲松的蛋白结合显示出剂量依赖性,高剂量时在结合部位饱和,导致血浆中游离分数较高。由此得出结论,当使用较高剂量时,头孢曲松的CL是增加的。因此,当需要较高的药物暴露量时,推荐增加剂量频率。
95%的氟氯西林与蛋白结合。在低蛋白血症的危重病人中,我们已经报道了药物Vd较健康人显著增加。对于游离浓度,我们发现,单次静脉给予2g,输注结束后4小时时,浓度下降到低于1mg/L,证明治疗最常见的野生型MSSA(MIC=2mg/L)时,标准给药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的药动学目标。此外,MonteCarlo剂量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低蛋白血症的危重病人中,为达到较激进的药动学目标或治疗中介的MSSA时,可能需要高剂量氟氯西林持续输注。
头孢噻吩蛋白结合率55-75%。Dalley等研究,在低蛋白血症的烧伤病人中,头孢噻酚的蛋白结合率较健康受试者下降10%。出人意料的是,游离部分的Vd和CL在这种情况下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即使当烧伤病人显示出明显增高的肌酐清除率时。这可能是因为该研究是在烧伤初期进行的,以低蛋白血症和心功能不全为特征,这很可能影响了药物的分布,并且,头孢噻酚部分经过胆汁排泄,因此肌酐清除率的增加可能不会对CL产生显著影响。
氨曲南仅有中度的蛋白结合(60%),但在低蛋白血症的危重病人中,同样显示出高于预期的Vd和/或CL。Janicke等报道,这些患者较健康受试者,氨曲南的蛋白结合显著降低(30%vs60%)。较低的蛋白结合与较高的氨曲南总清除率(CL)有关。在低蛋白血症患者中,高Vd和CL导致低抗菌浓度,这可能低于fT>MIC的目标从而降低β内酰胺类的疗效。
碳青霉烯类
尽管属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常常视为单独一类,因为最大杀菌活性仅需要较低的fT>MIC(40%)。
厄他培南是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85-95%),较其他碳青霉烯类药物如美罗培南(2%蛋白结合率,t1/21.2h),其消除半衰期(t1/2,4.5h)大大延长。因此产品信息推荐厄他培南应每日一次给药。然而,3项研究显示,低蛋白血症可能对厄他培南的药动学产生显著影响。
第一个研究(Burkhardt等):在早期VAP危重患者中发现Vd和CL是正常人的两倍,AUC下降一半(mg·h/Lvsmg·h/L)。游离药物药动学显示了相反的结果。游离厄他培南的AUC在低蛋白血症病人中显著增加,然而在一些病人中,游离药物浓度并未达到最低药动学目标。因此,难以解释增加AUC的适当剂量。第二个研究(Brink等):研究了在重症脓毒症患者中,厄他培南的总量和游离药物药动学,结果与Burkhardt等的研究一致,并显示出在一半病人中,游离药物浓度未达到40%fT>MIC的药动学目标。第三个研究(Boselli等):与前述2项研究一致,研究显示厄他培南的Vd和CL均升高。
糖肽类
糖肽类药物广泛应用于MRSA,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根据血浆蛋白水平,30%-60%的万古霉素与蛋白结合,而替考拉宁的蛋白结合率为90-95%。Soy等进行了住院病人替考拉宁的群体药动学研究,发现随着血浆蛋白浓度下降,Vd和CL显示出走高的趋势。然而,在这项研究中的患者并不是严重低蛋白血症(所有的血浆蛋白水平>23g/L),这可能是没有发现血浆蛋白水平对这些参数产生显著影响的原因。此外,Minoz等描述了低蛋白血症对替考拉宁游离分数的影响。作者研究了在严重低蛋白(平均蛋白浓度16.1g/L,14.2-28.4g/L)的VAP患者中,替考拉宁稳态谷浓度时的总量和游离量,观察到该药游离分数的变化,从8%到42%(平均22%)。这一显著变化可能源于血浆蛋白浓度的不同,然而作者并没有试图确定这之间的联系。
其他高蛋白结合率的抗菌药物
达托霉素(蛋白结合率90-93%,60%结合于白蛋白)的药动学在烧伤病人中有队列研究。作者比较了烧伤病人与健康受试者之间的资料,发现Cmax和AUC24在烧伤病人中接近健康受试者的一半。对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这样的药动学结果能严重降低抗菌效果。
另一个高蛋白结合率的抗菌药物夫西地酸(95-97%),通过肝脏代谢和胆汁清除,代谢速率依赖于肝脏游离药物分数。Peter等描述了夫西地酸在低蛋白血症危重病人中的高CL。
替加环素(71-89%)、达拉万星(93%)、特拉万星(92-94%)和拉普林(93%)均显示出高蛋白结合率。其他高蛋白结合率抗菌药物的资料建议,上述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很可能受到低蛋白血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低蛋白血症时药动学与剂量方案的关系
经验性剂量方案通常源于健康受试者和非重症病人的药动学数据。然而,危重病人是较特殊的,其药动学受到疾病的影响,可能需要极大地改变剂量。低蛋白血症导致的蛋白结合减少,已被证实导致高结合率药物的总Vd和CL增加,同时也影响其他药动学参数(如AUC24)。总Vd增加是蛋白结合降低最显著的影响,并因为药物从组织再分布回血液从而增加了药物的半衰期。半衰期延长对达成药动学目标的影响严重依赖于病原体的MIC值。在治疗低MIC值病原体时,较长的半衰期可能增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动学目标的达成(fT>MIC)。然而,对于MIC值较高的病原体,半衰期延长可能降低药动学目标的达成,例如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fT>MIC分数降低,以及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Cmax/MIC和AUC24/MIC降低。然而,大多数目前可用的数据仅描述了总抗菌药物浓度,除了氟氯西林、头孢噻酚和厄他培南的零散数据外,我们不知道任何描述游离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在低蛋白血症患者中如何优化抗菌药物剂量仍然没有定论,但是增加剂量,至少是在治疗的初始阶段,看起来是达到最佳抗菌浓度所必要的。这是因为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影响是增加Vd。从剂量的角度讲,这可能意味着应考虑至少在治疗的第一个24小时给予负荷剂量以保证在感染部位达到合适的抗菌药物暴露。目前,替考拉宁是唯一一个说明书中推荐负荷剂量的高蛋白结合抗菌药物。然而,它已被证实,推荐的负荷剂量(6mg/kgq12h3剂)是不足以在危重患者中达到治疗浓度的。此外,没有资料阐述低蛋白血症对抗菌药物在组织内的药动学产生的影响。因为组织是大多数感染所在的部位,血浆中游离药物的药动学很可能影响达到组织的浓度,这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表4经验性推荐高蛋白结合率抗菌药物在低蛋白血症危重病人中的剂量(基于已有资料和作者自己的经验)
抗菌药物
标准ICU剂量
低蛋白血症时推荐的负荷剂量
低蛋白血症时推荐的维持剂量
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
氨曲南
1gq8h
2gq8h×3剂
增加给药频率(如1gq6h)
头孢曲松
1gq12h
2g起始剂量
增加给药频率(如1gq8h)
头孢噻酚、氟氯西林、双氯西林、氯唑西林
2gq6h
2g
考虑持续输注(如8-12gq24h)
厄他培南
1gq24h
2g起始剂量
增加给药频率(如1gq12h)
糖肽类
万古霉素
1gq12h
20-30mg/kg起始剂量
增加剂量(如1.5gq12h)或考虑持续输注(如3gq24h);检测谷浓度达到15-20mg/L的目标
替考拉宁
6mg/kgq12h×3剂(LD),6mg/kgq24h(MD)
6mg/kgq12h×3剂
3-6mg/kgq12h;检测谷浓度>15mg/L的目标
其他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
达托霉素
4-6mg/kgq24h
6-8mg/kg
6mg/kgq24h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