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栓与止血检测中,纤维蛋白原为常规凝血检测项目中其中一项,它由肝脏合成,是血浆中最早发现的凝血因子。正常成人血浆含量大约为2.0~4.0g/L,它是由3个同源性的多肽链(Aα,Bβ和γ)聚集形成kDa的六聚体(AαBβγ)2。编码纤维蛋白原Aα(FGA),Bβ(FGB)和γ(FGG)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同时作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受体,参与血小板活化聚集,因此与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
异常的纤维蛋白原,按病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其中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inheriteddysfibrinogenemia)是因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导致纤维蛋白原结构和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基因缺陷可影响其蛋白表达,或者影响凝血酶、血小板糖蛋白的结合位点,导致纤维蛋白肽释放异常、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异常、纤维蛋白交联异常和纤维蛋白纤溶异常。在临床上,有些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的患者由于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向不可溶的纤维蛋白转化的过程发生了障碍,这部分患者就会发生出血性疾病;有些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产生的纤维蛋白不被纤溶过程所溶解,这部分患者就发生血栓性疾病。
筛查方法:
目前多数常用TT、Fbg检测查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TT检测原理是:在待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直接将血浆Fbg变为纤维蛋白,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TT测定结果延长的原因比较多,Fbg浓度减少或功能异常以及血浆中存在相关抗凝物质都可引起TT的延长,不能特异的查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Fbg的检测采用凝血酶法(Clauss法),或是PT-演算法:
Clauss法检测原理为在被检血浆中加入足量的凝血酶后,血浆在短时间凝固,凝固时间与Fbg浓度呈负相关,再从国际标准品Fbg参比血浆测定的标准曲线中获得Fbg浓度。Clauss法检测到的是有正常活性的纤维蛋白原量,凝固时间越长,有活性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越低,这种方法检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时,Fbg结果“偏低”,病人被诊为无纤维蛋白血症或者低纤维蛋白血症。
PT演算法的检测原理是:测定PT时,Fbg均变成纤维蛋白,凝固反应的浊度与Fbg浓度成正比,可采取凝固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换算出Fbg浓度。PT演算法是一种间接测定Fbg浓度的方法,检测的Fbg结果与Fbg免疫法检测的抗原浓度结果非常接近,但如果仅用PT演算法检测Fbg,对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往往PT演算法Fbg结果正常或者增高,导致出血倾向的病人容易漏诊。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病人,Fbg抗原含量正常、Fbg活性明显下降且Fbg抗原量/Fbg活性比值>2。因此筛查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需同时运用Clauss法和PT-演算法,同时检测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和抗原。当两者结果出现明显差异时,提示病人可能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再结合肝肾功能检查,排除获得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后,开展家系调查,若有凝血功能相同改变的家庭成员,即可明确诊断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案例分析
男性患者,26岁,未婚,泌尿系结石住院拟进行手术取石,术前检查时发现PT、APTT正常,TT明显延长,Fbg活性检测(Clauss法)明显降低,而抗原检测(PT-演算法)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内,且Fbg抗原含量/Fbg活性比值>2(如表1),肝、肾功能检测未见明显异常,家系调查结果,(如图1)
图1: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病人家系调查
表1:家系成员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根据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诊断标准,该病例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检查结果:FGGg.GA,p.ArgHis(p.ArgHis)杂合突变。
因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临床表现异质性,以及国内的临床实验室较少同时开展Fbg的活性和抗原检测,该病临床报道病例较少,所以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存在一定的漏诊或误诊。实验室联合应用Clauss法和PT演算法测定Fbg,可以提高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检出率,目前Sysmex凝血分析仪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通过仪器设定PT演算法测定Fbg,可以同时运用Clauss法和PT演算法测定Fbg,筛查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扩展了PT和Fbg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MIESBACHW,SCHENKJ,ALESCIS.ComparisonofthefibrinogenClaussassayandthefibrinogenPTderivedmethodinpatientswithdysfibnogenemia[J].ThrombosisResearch,,:-.
2)周林华,冯倩,邓德耀.凝血酶原时间衍算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差异性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32(2):-.
3)欧阳琦,丁秋兰,黄丹丹,等.三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32(03):-
4)罗美玲,闫婕,林发全△,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其实验室检查,广东医学,,36(17):-
5)陈要朋,黄丽,刘铁牛,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实验室诊断现状分析,血栓与止血学,,20(4):-
6)欧宁江,汤敏中,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研究进展,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ofExperimentalHematology;22(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