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拔罐吗

文章来源: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发布时间:2016-12-21 15:10:25   点击数:
 

简介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气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作为一种“绿色”的物理疗法,因其安全、有效而日益受到青睐。中医认为该疗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拔毒泻热等作用,并已在临床得到一定程度认可。临床应用的拔罐法主要有留灌法、闪罐法、走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药罐法等。拔罐作为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不仅在中国广泛运用,也在越南、巴尔干、欧洲大部、希腊、塞浦路斯、墨西哥、俄罗斯及波兰民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拔罐疗法应用广泛,治疗方法丰富,治疗效果确切。

2.罐斑

罐斑是指起罐后吸拔部位出现的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或伴有的微热痛感,又称为罐印,其不仅是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也是体内病理的反应。

罐斑的产生与罐内负压、温度、留罐时间长短及浅表毛细血管的分布、血管通透性、血管脆性和血小板数量都有关,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罐斑颜色主要与拔罐部位毛细血管是否破裂有关。罐斑不明显的是毛细血管没有破裂,拔罐只改变了局部的毛细血管充盈度。反之,损坏了局部的组织结构,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出,罐斑的颜色就明显。

罐斑的表现:罐斑紫黑而暗,提示血瘀;发紫伴有斑块,提示寒凝血瘀;出现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提示气滞血瘀;鲜红而艳,提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红而暗,提示体内有热邪;罐口灰白,触之不温,提示虚寒;罐印表面有皮纹和微痒,提示风邪和湿证;见水气、水疱等,提示体内湿气重;见丹痧现象,提示热毒证。?

3.对人体的作用机制

a.吸毒排脓,促进伤口的愈合和疾病的恢复。从物理学角度看,拔罐的负压吸引,有利于病患局部脓液、渗液、细菌产生的毒素以及溶组织酶等延迟伤口愈合的其他物质等的排出,刺激肉芽组织生长,收缩创口创面,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目的。如外伤感染伤口、痈、疖肿及慢性骨髓炎等,临床试验已证明,拔罐可促进该类疾病伤口的愈合、加快疾病的恢复。

b.牵拉肌肉,提高痛阈,缓解疲劳。当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时,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组织缺血。拔罐,特别是走罐能拉长肌肉,增加血液灌流量,增加机体痛阈、耐痛阈,从而使肌肉得到放松,疲劳得到缓解,起到类似推拿之作用。关于痛阈,研究已经得出拔罐能使拔罐局部痛阈、耐痛阈显著升高,使疼痛患者的疼痛强度明显降低,由疼痛引起的功能障碍也明显改善。

c.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拔罐的吸附力加之火罐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一是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二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提供更多营养物质和氧气到细胞。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拔罐后拔罐局部的血流量显著增加,温度迅速升高,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明显增加,且氧合血红蛋白增加量大大高于脱氧血红蛋白,三者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拔罐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极其有利于新陈代谢的改善。亦有研究表明拔罐不仅对于局部,而且对于机体全身新陈代谢都起到了积极影响。

d.调整免疫功能,增强自身抵抗力。人体中的免疫球蛋白是构成体液免疫的基础,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免疫球蛋白在体内保持相对稳定性,可使人体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研究发现拔罐对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可使偏低或偏高的免疫球蛋白恢复到正常水平。红细胞免疫功能作为机体的一个重要防御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红细胞具有识别抗原、清除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免疫黏附细菌病毒及肿瘤细胞、效应细胞,以及免疫调节等重要作用。红细胞在机体抗感染、抗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细胞不可代替的。设法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对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实验已证明背部走罐能使机体红细胞

C3b受体总体花环绝对值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总体花环绝对值显著升高,明显提高正常人红细胞免疫功能。此外,拔罐之后,血管扩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也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促使疾病好转。

e.自家溶血,提高抵抗力。当拔罐的负压达到一定的程度,便可造成拔罐局部组织的损伤,其中最突出的是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少量的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由于表皮瘀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病理学相关理论指出机体对损伤的自我修复和红细胞自身溶血现象是一种良性刺激,不仅可以加强局部新陈代谢,而且溶血释放出的组胺、5-羟色胺、神经递质随体液流至全身刺激各个器官,以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f.兴奋神经,调整机体机能状态。拔罐物理性的机械刺激和温热刺激可兴奋拔罐局部的各种感受器,进而兴奋不同的神经纤维,至此拔罐给予的良性物理性刺激就转化为生物有效电信息(即神经冲动),该信息一方面传至中枢的不同水平,经整合后再沿下行纤维传出,调节相关内脏组织的功能;另一方面,可通过局部反射弧而发挥调节作用。如临床最常见的走罐部位——背部区域,它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切联系,其深层就是分布于脊柱两侧的交感神经节。因此背部脊柱两侧拔罐可调整多种内脏功能紊乱。当然神经电信息的传导和发挥效益,必然伴随着许多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等,由此可见拔罐作用最后的实现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4.哪些人不适合拔罐

有血友病,白血病,恶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绝对禁止拔罐。

皮肤有过敏,溃疡部位,水肿部位不宜拔罐。

大血管,心搏动处,淋巴结聚集区(颌下,颈侧,锁骨上窝,腋下,腹股沟等)不宜拔罐。

局部皮肤肿瘤,外伤骨折部位,静脉曲张部位,瘢痕处,(淋巴结核),血管浅显处不宜拔罐。

五官,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孕妇,妇女月经期,活动性肺结核,神经错乱,精神失常者,躁动不安者,肌肉痉挛抽搐者不宜拔罐。

血压过高者,中,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不宜拔罐。

三岁以下儿童慎用。

醉酒,过饥,过饱,过劳,过渴,剧烈运动后,身体极度消耗,恶性质患者,皮肤无弹力者不宜拔罐。

用拔罐器治疗疑难杂症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起罐后,局部潮红,瘙痒不可以乱抓,经几小时或者数日后,可消散。

拔罐后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现象均属于正常治疗反应,水泡轻者只须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常提示病情较重,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5.关于起泡

发朋友圈,遇到有人说,起泡是因为留罐时间过长。

拔罐起泡,留罐时间过长不是唯一的原因。

同样的火罐、同样的闪火法、同样的留罐时间,却有的部位起泡,有的部位不起泡。如漏肩风患者在肩关节周围拔罐,往往肩内陵部位起泡,而肩、肩部位很少起泡;颈椎病(神经根型)患者在肩背部拔罐,大椎、陶道部及肩胛岗上方部多见有水泡出现,而两侧背部出现水泡就相对较少。这个差异与疾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地说疼痛较剧、病痛明显、病程较长的相应部位,拔罐后容易起泡。

拔罐起泡还受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如身体的不同部位,同样的留罐时间,胸锁部较身体其它部位容易起泡;夏季较其它季节容易起泡;一些特殊的体质,如湿盛等,即使留罐时间不长,也易起泡;连续几次在同一部位拔罐,在原有的罐口弧形线上,容易起泡;在贴过膏药、搽抹过活血止痛外用药物、做过热敷、红外线照射、电疗、药物渗透等的部位拔罐,容易起泡。

6.拔罐起泡的效果

拔罐后起泡较之不起泡对病痛的效果要明显得多。可见拔罐后起泡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祖国医学中有一种发泡疗法,称“天灸”。是把某些药物敷贴在相应的皮肤上,使之发泡,然后挑破水泡,放掉泡液以解除病痛。拔罐后起泡与这种疗法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拔罐后起泡,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也就不难理解了。

拔罐后起泡,放出的泡液颜色大致有五种:清水样、浅黄色、橙黄色、浅红色、暗红色。泡液的成分按颜色的浅深大致可分为:单纯组织液,组织液及含量不等的血液。

现代医学认为,软组织劳损如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病症,其病理表现为肌腱、筋膜等软组织的水肿、粘连,呈现无菌性炎症变化。拔罐后起泡可能是通过火罐的吸拔,在一定程度上将水肿的软组织中的组织液,甚至连带少量的血液吸到了表皮下,直接减轻或解除了无菌性炎症的状态。所以能获得较显著的疗效。从祖国医学的角度看,这种疗法利用火罐的吸力,将水湿、痰浊之邪及部分瘀血从肌肤、经络中吸到浅表而除去,应归属于”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的治则。

包小厨的话:一直对中医养生保健很感兴趣,借此机会给大家分享些养生常识。同样感兴趣的同学请留言,欢迎专业人士补充纠正~

不要问我现在这是在做什么,大保健啊~~过多的话就不解释了,我只说一句,大目标从来没变过。既然不能一步登天,请允许我慢慢攀爬。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白癫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xdrzcz.com/yfzl/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