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技信息
国内所有在售圆环疫苗基本分为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及全病毒灭活疫苗,此两大类疫苗抗原类型决定了免疫应答方式主要为诱导以产生中和抗体为特征的体液免疫反应。在T细胞辅助下,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活化增殖,发育成抗体生成细胞并分泌抗体,与血液、淋巴和组织内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这就是体液免疫应答。
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作用。此外,要根据疾病的流行季节、感染埃日龄和接种疫苗后抗体维持时间的长短,确定疫苗的接种时机。
1、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1.1、初次免疫应答
机体初次接触抗原,成熟B细胞活化、增殖,在T细胞的辅助下变成浆细胞并分泌Ig(免疫球蛋白),但这种致敏、活化增殖期测不到抗体,这就是所谓的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抗原的性质、数量和机体的状态,猪圆环疫苗接种后,一般一周后出现抗体。初次应答过程中,当初始B细胞第一次遭遇抗原,最初形成的浆细胞只能产生IgM类抗体,但效价不高,持续时间也短,但这一克隆在应答后期形成的浆细胞则能够产生其他类型的Ig。有的活化的B细胞不分泌抗体而成为记忆细胞,这是对抗原初次免疫应答的特征(见图1)。
1.2、二次免疫应答
初次接触抗原后一定时间,经过初次免疫应答过程,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机体很快产生抗体,而且抗体效价很高,是初次免疫应答抗体水平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上,下降速度也较慢。二次免疫应答抗体类型主要是IgG。二次免疫应答又称回忆反应,是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对再次抗原刺激后快速活化增殖,子代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反应过程(见图1)。
图1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抗体产生规律
记忆细胞表达Ig分子,其对抗原的亲和性高于未受刺激的克隆前体表达的Ig对抗原的亲和性。抗原刺激后,分泌型Ig的平均亲和力增加,这是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内编码IgV区的DNA发生突变所致。抗原选择具有突变受体且能较好的结合抗原的那些B细胞。二次抗体应答强度明显高于初次抗体应答,这种现象称为亲和性成熟,其机制是生发中心细胞经历体细胞高频突变的亲和力高的B细胞继续分化为记忆性B细胞,而中等亲和力的B细胞则分化为浆细胞。当发生再次免疫应答,针对初次感染时的抗原表位,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产生亲和力更高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应答效应。
疫苗接种就是遵循这一规律进行操作的,如前所述,初次免疫接种产生的抗体效价很低,持续时间也短,达不到预防效果。
2、圆环疫苗二次免疫的理论依据及特点
圆环病毒灭活疫苗二次免疫,B细胞发生再次应答时,反应更为迅速、强烈。原因如下:
①记忆B细胞表达大量黏附分子,记忆B细胞更容易从外周归巢至淋巴结初级滤泡,发生再次免疫应答;
②记忆B细胞经历了亲和力成熟,外来抗原能更为有效的刺激其发生免疫应答;
③记忆B细胞能够快速增值,更快速地活化;
④记忆性B细胞能够快速上调共刺激分子,因而更容易接受Th(辅助性T淋巴细胞)提供的共刺激信号;
⑤活化的记忆性B细胞可以分化为第2代浆细胞产生具有更高亲和力和更具多样性的抗体。
浆细胞(效应B细胞)不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但生发中心记忆性B细胞的第1代子细胞可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
再次感染时,具有更高亲和力的第2代记忆性B细胞克隆更容易在阳性选择后保留下来,同时再次应答后,抗原被清除,第2代浆细胞死亡,而第2代记忆性B细胞生存下来并继续维持外周免疫监视。
第3次感染时,第2代记忆性B细胞再经历体细胞高频突变,分化为第3代浆细胞,后者又分泌出比再次应答亲和力更高的抗体,定位于局部,发挥更佳的免疫应答效应。
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就是如上所述逐渐增强和扩大的。因此不同的疫苗需要间隔不同的时间进行加强免疫,以保证免疫的完整性和引发机体有效的免疫应答。
3、圆环灭活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理论依据
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免疫初始日龄、疫苗必须接种的次数、针次之间恰当的间隔时间和是否需要加强免疫等问题。
3.1、免疫初始日龄
免疫起始日龄要考虑产生立项免疫应答的起始日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日龄两个因素。活疫苗免疫在母源被动抗体干扰情况下影响抗体阳转率,同时日龄过小免疫功能不够完善也影响免疫应答。一般说来,应对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日龄接种疫苗为宜。
3.2、免疫剂量
免疫接种后抗原进入机体,一部分随集体的代谢而消失,另一部分则与集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在一定的限度内,免疫力产生的大小与抗原剂量的平方根成正比,但抗原量加大到一定的程度,则免疫力不再增加,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不同抗原剂量的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情况也不一样,见图7-2。
3.3、接种次数
为使机体形成有效的保护作用,疫苗必须接种1至数次,灭活疫苗1次免疫仅起到动员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抗体水平低,也不持久,常需接种第2次或第3次才能使机体获得巩固的免疫。
3.4、接种间隔
接种2次或3次疫苗,每次之间必须有一定间隔,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免疫应答也有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两针之间长间隔较短间隔产生的免疫应答为好,特别是含有吸附剂的疫苗,长于规定的接种间隔并不降低最终的抗体滴度,但是适当长的间隔虽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应答,势必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使猪群增加暴露的危险。
3.5、再免和加强免疫
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根据猪群的作用及生长周期,做1次适当的加强免疫,可刺激疫苗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4、关于圆环灭活疫苗一针免疫及二针免疫的试验研究
(引自ThePigSite)
根据果尔夫大学的CateDewey教授的研究,分两次进行猪2型圆环病毒(PCV2)灭活疫苗接种可收到良好的结果,提高平均日增重,生产者可售出更多的猪肉,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该试验报告总结如下:
4.1、试验猪场背景
果尔夫的这项研究是在商业性猪场进行的,该猪场历史上一直存在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问题,在生长和肥育阶段表现出消耗性体质。
4.2、试验分组及监测
试验猪同胎养在一起,分成三组:第1组实行单剂PCV2免疫接种;第2组实行双剂免疫接种;第三组不实行PCV2免疫接种,作为对照组。每个处理组的个体超过1,头,控制组头。于3周龄对所有猪进行免疫注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两剂组于6周龄再进行一次注射。三组猪断奶后分开圈养。11周龄时,猪只转移到场外进行生长、肥育阶段饲养。饲养六周以上、体重超过kg时出售,猪舍连续生产98天之后清空。育成阶段对猪进行称重(3、11、19和23-27周龄进行)、记录死亡率,记录试验猪送到的屠宰场地点,还对血液、鼻腔分泌物和唾液进行检测,检查病毒血症的情况。
4.3、试验结果
4.3.1、三周龄时,各组之间在体重和性别组成上没有差异。
4.3.2、断奶阶段的平均日增重(ADG)
断奶阶段,两剂组的ADG高于其它两组。11周龄时,两剂组ADG仍然高于单剂组,而控制组排在中间。各组等外猪比例没有显著差异。
4.3.3、病毒血症状态
研究结果显示,在各个测试阶段中,对照组的病毒血症比例都表现更高,而单剂组在15和19周龄病毒血症比例高于双剂组。随着时间推移,单剂组出现病毒血症的比例不断增加。
从大群来看,两剂组出现病毒血症的比例低于单剂组和控制组,单剂组、两剂组和控制组当中无病毒血症个体的比例分别为54%、92%和15%。
动物个体方面,(两剂组)仅一次检出病毒血症的个体比例更低,说明两剂组的病毒血症持续时间更短,并且血液中病毒负载也低于其它两组。
关于猪舍当中PCV病毒水平,Dewey教授说,两剂处理与对照组相比病毒传播水平更低,单剂组介于二者之间。单剂处理无法预防病毒的传播,Dewey教授补充说。
4.3.4、生长肥育阶段的平均日增重(ADG)
单剂组当中的病毒血症会造成11至19周龄阶段的ADG下降,这种影响持续到19周为止。从11周龄至出栏的整个生长阶段,两个免疫组的增重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然而在肥育阶段,两剂组的增重速度显著快于其它两组。单剂组在肥育阶段增重表现不如生长阶段。这说明病毒血症对ADG产生了不良影响。
4.3.5、出栏头数与体重
在所有出栏猪当中,两剂组99%的生猪卖到了“高回报”屠宰场,相比之下单剂组的比例为80%,对照组介于二者之间。然而,送到“低回报”屠宰场的猪全部都来自对照组,因为它们的体重不达标。两剂组、单剂组和对照组送往“高回报”屠宰场的比例分别为95%、76%和87%。
4.4、结论
Dewey教授从她的试验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两剂PCV2接种为猪只提供的免疫保护可持续到肥育期结束。单剂接种无法保护猪只免于病毒血症,从而会影响平均日增重(ADG),这表现为19周至出栏阶段增重速度低于11至19周龄阶段。
根据她的试验结果,Dewey教授说,建议实施两剂免疫接种,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日增重、在理想的体重范围内售出更多的猪,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
文章来源:张坤、岳丰雄
参考文献
[1]张延龄,张晖主编。疫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塔克?马克,玛丽?桑德斯著,吴玉章等译。免疫应答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才学鹏,景志忠,邱昌庆主译。动物疫苗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4]E.Diaz,R.Edler.EffectofoneortwodosevaccinationgregimensonPCV2viremiaandADGin5differentUSstudies。
[5]JackieLinden。果尔夫的试验揭示两剂PCV2免疫接种更好。,ThePigSite。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