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m’smacroglobulinemia,WM)也称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最早于年由Waldenstrom描述,是一种罕见的以血清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M(IgM)为主要特征的惰性淋巴细胞肿瘤,首发症状多为发热、体重减轻、血细胞减少或脏器肿大等。据年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瘤分类显示,WM属于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lymphoma,LPL)的亚型,以淋巴浆细胞浸润骨髓同时伴IgM增高为特点。WM占LPL的90%~95%,剩余的5%不会分泌IgM,因此不会归类为WM。那这个疾病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JanG.Waldenstr?m(-)是一名瑞典医生,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骨科医生,祖父则是内科医生。他在乌普萨拉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后来还去到德国师从HansFicher学习医学化学(HansFicher因合成胆红素和血红素的贡献获得了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JanG.Waldenstr?m,他还是“吸血鬼病”-卟啉症的发现人
年,Waldenstr?m成为隆德大学的实用医学教授,医院担任医学系主任,直到年退休。就在年,他首次对WM进行了描述,其中两名患者,口鼻出血、贫血、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淋巴结肿大。进一步检查之后,Waldenstr?m发现他们的骨髓中存在大量增殖的浆细胞,并且由于大量增加的巨球蛋白导致血液很粘稠。
这就是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第一次出现在医学史上。这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患者少,对疾病的研究自然快不起来,一段时间以来,WM被认为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直到近年WHO才正式把它归类为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IgM过度生产导致血液非常稠密
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最具特征的巨球蛋白就是一类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免疫球蛋白IgM。它是人体内最大最多的抗体,也是接触抗原首先发生反应的第一抗体。当生产IgM的浆细胞失了控,别的负责造血的、负责其他免疫功能的细胞被挤得没有地方住,就发生了癌变。但是浆细胞失控的原因并不清楚。
曾经有研究者对30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除了其他常见的基因突变,研究者发现九成患者都具有一个MYD88基因的突变,其次还有27%患者存在CXCR4突变。但是报道显示,MYD88LP位点在CLL中突变率为2.9%~4%,SMZL中为6%~21%,活化B细胞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为19%~29%。特别是在具有浆细胞分化倾向的SMZL中较高,而两者在疾病表现上存在一定相似性。因此,MYD88LP突变并不是WM所特有的改变,它的存在只能用来辅助诊断。
染色的异常浆细胞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确诊难,发病率低、患者们的差异很大,由于WM/LPL的诊断为排他性诊断,所以需要紧密结合病理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诊断就很困难,接下来的治疗也是难题,因为没有特效药。WM通常是惰性的(生长缓慢),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管理多年。但是,它尚无法治愈。从疾病发现,医生们就只能使用其他类似疾病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年。
MYD88LP突变的发现,让事情变得不一样了。有科学家发现,这个突变可以激活一种叫做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的酶,这种酶对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有重要影响。在恶性B细胞淋巴瘤中,BTK所介导的信号通路会增加细胞的激活与恶化,并促进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增殖。因此BTK是当下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
年10月在美国召开的第十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国际研讨会(IWWM)上,诸多新研究成果涌现,汇聚了WM领域的最前沿信息。众多与会研究既有WM基因组学信息,如MYD88、CXCR4、Del(6q)、TP53的基因状态对现有治疗药物的影响,又有围绕伊布替尼等靶向新药的研究进展汇报。我们对疾病的了解越来越多,对付它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寄希望于未来医学上重大突破,让罕见病患者不再为疾病所难。
参考文献:易树华邱录贵.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血液学杂志,(3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