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数据显示,骨髓瘤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二,位居恶性血液肿瘤里第二,很多老百姓甚至一些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仍存误区。平医院血液科主任时艳荣认为,老年人出现骨痛、肾脏损害、贫血三个症状需警惕骨髓瘤,医院进行普诊和检查。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常出现骨痛,或在稍用力和不经意情况下发生骨折……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骨质疏松”、“骨转移癌”、“腰椎结核”、“肾病”、“复发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病,常常为其他科临床医师所忽视。“许多人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度不高,易产生误区,出现症状时往往会当成其它疾病,因此耽误了治疗。”时艳荣介绍,多发性骨髓瘤在诊断时又需与巨球蛋白血症、意义未名的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单株免疫球蛋白增多症、重链病、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可有慢性炎症、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转移癌等引起)、骨转移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小管酸中毒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鉴别,因此,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并定期检查身体对于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被当成骨质疏松治
年5月7日,家住市区的王先生腰背部剧烈疼痛,连站立都成了困难。医院就诊时被“确诊”为骨质疏松和多发性骨折,王先生一如既往地按照活血化瘀、镇痛及钙剂治疗的方法进行缓解。谁知病痛一直没有消失,疼痛难忍之下,王先生拄着拐杖艰难来到平医院就诊。经过MRI(磁共振)检查发现,王先生的颈、胸、腰部多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多发肋骨骨折(新旧不定),连他的身高也较发病前缩短约px。经过多科室会诊,王先生被安排进血液科病区就诊,时艳荣成为他的主治医师。通过骨穿刺、核磁共振等检查后,时艳荣凭借自己多年疾病诊断经验,判断他为多发性骨髓瘤。病情得到确诊后,王先生接受了更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方法,病情很快得到了改善。1个月前来复查时,王先生脸色红润,走路平稳,再也不需要双拐的帮助了。
时艳荣介绍,多发性骨髓瘤这种疾病为血液科常见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常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和高钙血症。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40岁以下者较少见,男女比例为3:2。由于病因尚不明确,遗传、环境因素、化学物质、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及抗原刺激等都可能与骨髓瘤的发病有关。
多发性骨髓瘤易被忽视或误诊
据了解,早期的多发性骨髓瘤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对于不明原因或血沉加快的老年患者,不明原因长期腰背痛的患者,以及不明原因蛋白尿或肌酐升高的患者,应该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潜在可能,对临床怀疑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定诊断。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时艳荣表示,很多多发性骨髓瘤病患在病情不明确时,通常会经多科室、医院就诊,寻医问药经历坎坷,并长时间忍受病痛折磨。医院血液科,收治了多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目前他们大多数疾病得到控制,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但是,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增高以及发病年龄也有提前趋势。”时艳荣称,“帮助患者早日确诊,走出诊断误区,并进行规范化治疗仍然显得任重而道远。”
据了解,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一经确诊后,血液科主任时艳荣会认真分析每位患者的病情及症状体征,根据甄别出的疾病的蛛丝马迹,再给予有针对性的相关综合性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疾病、持续治疗。
年年底,家住市郊的朱先生,医院医院按支气管扩张并感染、肾功能异常治疗,效果不明显,肌酐进行性升高,进展至肾功能衰竭。
年初,家住县区的赵先生,在单位体检时发现血肌酐偏高、尿蛋白,后复查数次查血肌酐逐渐升高,并进行多项检查后仍未明确诊断。
……
“多发性骨髓瘤的确诊其实并不困难,当病人出现病情不明朗,多方医治无效时,就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患病可能。在上述案例中,这些患者都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时艳荣特别提醒,“早发现、早治疗,能够让绝大多数患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常有病人因上述症状就诊于其他内科或骨科,多走弯路,难以及时明确诊治,再次提醒广大患者及医学同行,避免漏诊误诊,减轻患者病痛及经济负担。”
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